洞山良价:说句悟后真言吧!雪峰:我连嘴都没有,让我说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31 10:54  浏览量:1

雪峰上问讯,师曰:“入门来须有语,不得道早个入了也。”峰曰:“某甲无口。”师曰:“无口且从,还我眼来。”峰无语。雪峰般柴次,乃于师面前抛下一束。师曰:“重多少?”峰曰:“尽大地人提不起。”师曰:“争得到这里?”峰无语。

——《五灯会元》第十三卷 洞山良价禅师

雪峰义存上前向洞山良价问安,洞山说道:“进了门总得说句有见地的话吧,可别说自己早已悟透了哦。”

雪峰回应:“我没有嘴。”

洞山说:“没有嘴就算了,把我的眼睛还给我。”

雪峰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后来,雪峰砍柴时,在洞山良价面前扔下一束柴。洞山问他:“这根柴有多重?”

雪峰回答:“整个大地的人都提不起来。”

洞山追问:“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提不起,那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雪峰再次无言以对。

雪峰义存(822~908)曾三次前往投子山、九次参访洞山,最终拜入德山宣鉴门下称为德山的法嗣。尽管德山宣鉴的法嗣数量不多,但雪峰义存的法嗣却颇为众多,且不乏名家。

在雪峰义存的法嗣里,云门宗的开创者云门文偃是他的嫡传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法眼文益是他的三传弟子,这两宗的佛教信徒皆尊雪峰义存为“祖庭”。

尽管雪峰义存并未开宗立派,但在禅宗五家当中,有两家是由他的法嗣所开创,他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宗主之师”。

雪峰义存尽管如此卓越非凡,但谁又不是从小年轻过来的呢?你瞧,雪峰义存在开悟之前于洞山处,时常被洞山的一句话怼得“无言以对”。

上述两则公案,乃雪峰义存行脚参学之际于洞山的经历。彼时,雪峰义存在洞山良价面前,显得有点呆呆的,像不像学生时代的你我?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雪峰前来向洞山问讯,洞山让他说一句悟后真言,谈谈对“道”的感悟。

雪峰义存便说道:“我连嘴都没有,你让我说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佛道并非言语所能表述,佛道不可言说,说什么都不对!这是多数参学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雪峰义存十二岁便出家,在佛理方面根基十分扎实,诸如“一物不为”“没有任何境界”等话语信手拈来。

执着于“空”,或许这是初学者大多会有的表现。

雪峰义存的回答听起来斩钉截铁,但但愿他不是只会鹦鹉学舌才好。

此时的洞山良价,早已不再是昔日在云岩昙晟面前亦步亦趋的小跟班,岂会轻易被你唬住?

听闻雪峰义存如此信誓旦旦,洞山并未与其争辩道理,只是说道:“我不管你有无嘴,先把我的眼睛还我!”

倘若雪峰义存是真正的过来人,对于刚才那句话,不仅会说,更会灵活运用,定能在洞山良价此言中寻得转机。若只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恐怕就难以脱身了。

洞山为何管雪峰要眼睛呢?因为从雪峰出现在洞山面前之时,洞山的眼睛就被雪峰“偷”走了。洞山的眼睛落在了雪峰的身上。

傻小子,不要光知道说“不可说”、“不可得”,什么时候都有个闻声见色的“我”在,这个就是佛、这个就是道。

“我”在嘴巴上来去,“我”在眼睛中出入,“我”在六根之上放大光明!

对的,“道可道非常道”!对的,佛道不可得!对的,一切皆空!你说的都是对的,但你知不道有一个是不空的,就是闻声见色的“我”。正是因为唯有“我”,所以才一切空。

每个人都有个自己,这个是人人相同的。而每个自己生起的“众生”是依附于“我”存在的幻象,形形色色、因人而异。外面的虽然转瞬即逝,而内在的这个却永不落“空”。

不信?你看能否舍弃他而存在。

或许,只是或许,雪峰义存懂佛道的理,但却不知当下的用。任何人本来都是懂的,这一点确凿无疑,洞山当然也不能说雪峰不会。

后来人也只是从雪峰“无言以对”之中去揣测他不会,实际上不代表雪峰“不会”,只代表你“会”,懂了吗?哈哈!只有“会”,没有“不会”。即使是不会,也是会了个不会。

你看,是不是唯有一个“我”在这里钻进钻出呢?

禅宗公案,只要能真正透过一个,千七百则都能明了。如果能在第一个公案中“识我”,第二个公案也就一眼秒懂了。

洞山问道:“这根柴有多重?”

雪峰义存依旧意气风发,答道:“全世界的人都提不起来!”

这话仍带有几分“空”的意味。

真的提不起来吗?若如此,它为何会在此处?又是谁将这根柴放置于此呢?

这里暂且卖个关子,让我们先来看看另外几个类似的故事,或许答案便会不言自明。

石头希迁瞅着刚来的小和尚,乐呵呵地问:“你打哪儿来的?”

小和尚挠挠头,回道:“从江西来的。”

“哦?江西来的?那肯定见过马祖道一大师了吧?”

“那可不,见过!”

石头希迁一听,立马指着院子里那捆柴火,逗他:“我说,马大师像不像这捆柴?”

小和尚一听,当场懵了,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后来小和尚灰溜溜跑回江西,找到马祖道一,把这事一五一十说了。马祖瞅着他还是一脸迷糊,就问:“你看见的那捆柴有多大啊?”

小和尚赶紧比划起来,两手一撑,做出抱树的样子,老实巴交地说:“嘿,那捆柴可不小呢!”

马祖一看,哈哈大笑:“哟,看不出你力气还挺大嘛!”小和尚更懵了,问:“您这话啥意思啊?”

马祖学着小和尚的样子比划了一下,笑着说:“你从南岳寺老远跑回来,还背了这么大一捆柴,能没力气吗!”

马祖的样子和院子中的这捆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再看看下面关于“提不起”的故事吧!

有僧人前往曹溪宝林寺参访。当时,负责看守衣钵的上座手持袈裟说道:“这便是在大庾岭上提不起的那件。”

僧人听闻后,心中不禁泛起疑惑,于是问道:“既然是提不起的那件,为何会在你手中?你又是怎样将它提起来的呢?”

面对僧人的这一诘问,上座顿时哑口无言,竟不知如何回应。

后来,此事传到了云门文偃耳中。他为此事进行了一番注解,说道:“都没弄明白。”紧接着又说:“还以为是有担当、能传承佛法的栋梁之才呢,没想到是两个糊涂蛋!”

不过,不要被云门文偃的身份吓到,他其实也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打胡乱说的,没有哪个是糊涂蛋!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关于“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义玄的故事。只不过这次提不起的不是袈裟,而是锄头。

一日,黄檗希运禅师召集众僧一同参加集体劳作。临济义玄紧紧跟在师父身后,前往劳作之处。

行至中途,黄檗禅师回头,见临济义玄两手空空,便关切地问道:“你的锄头在哪里?”

临济义玄镇定地回答:“有一人把它拿走了。”

黄檗禅师向临济义玄招了招手,和蔼地说:“你过来,我有件事和你商量。”

临济义玄听后,稳步走到黄檗禅师面前。

这时,黄檗禅师慢慢竖起手中的锄头,严肃地说:“就这个,是天下人都难以提起的东西。”

临济义玄反应迅速,立刻出手,一把夺过黄檗禅师手中的锄头,言辞尖锐地回应:“既然你说天下人都拿不起,为何此刻它却在我手里?”

黄檗禅师听了,面带微笑,点头称赞:“善哉!善哉!今日应当有人去锄地了!”

故事讲了这么多,话都到嘴边了,还是说上一句吧。其实,见那捆柴的、见袈裟的,和见黄檗手中这把锄头的,是同是别呢?

所见虽不同,能见仅此“我”。马大师与一捆柴,正是凭借“我”才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袈裟也好,锄头也罢,皆是如此。

见得这个,自然知“一花开世界起,一尘举大地收”,如此就能与诸佛同行了。

到此如若还不信,那就再把“云门宗”的大宗师搬出来,请他为大家说法吧!

一天,寺院集体劳动,大家都搬柴去。劳动的闲暇之余,云门文偃拈起一片柴火抛在地上,对大家说道:“你们看,一整部大藏经只是为了说明这个。”

这个究竟是什么呢?是眼前这一小片柴火吗?亦或是眼前的自然景象本身就是大道呢?嘿嘿,可别轻易想当然哟!

还是回到雪峰义存和洞山良价的这个故事中吧。

洞山问:“这根柴有多重?”

雪峰回答:“整个大地的人都提不起来。”

洞山追问:“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提不起,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不是因为你“能见”,这根柴如何能在这里?

“能见”的那个是谁?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