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的中国蓝图:制度重构与技术革命下的乡村现代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5-10-31 20:56  浏览量:2

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赋予乡村集体法人资格,当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千万人口有序流动,当智慧农业装备在田野间铺开作业网络,一场深刻改变中国城乡格局的系统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不是孤立政策的偶然叠加,而是国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对城乡关系进行的顶层设计与路径重构,其核心在于通过土地、人口、技术三大要素的协同革新,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跃迁与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制度破冰: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重构

土地制度的创新始终是乡村变革的核心引擎,2024 年 6 月通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标志着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新阶段。这部法律的颠覆性价值在于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使其能够依法代表成员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通过发包、出让、出租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的市场化运营。这一制度设计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资源活化难题 —— 过去分散闲置的土地资源,终于有了规范进入市场的合法载体。

与法人制度相配套的,是土地流转机制的持续深化。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整省试点,在保持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农田集中连片整理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同时,文件提出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既保障农户的财产权益,又为规模化经营主体降低成本,形成 “农户受益、经营者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 的三角平衡。在宅基地改革领域,多地试点的市场化流转机制,让原本仅具备居住功能的宅基地转化为可抵押、可出租的资产,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

这些制度创新的深层逻辑,是构建 “集体统一经营 + 市场化配置” 的双层经营新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枢纽,一头连接着分散的农户权益,一头对接市场资本与技术资源,在山东、天津、甘肃等地,已经出现央企与村集体合作开展规模化农业经营的案例,正是这一制度效能的生动体现。这种重构既坚守了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底线,又释放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人口转型:新型城镇化的人本实践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人的融合,《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勾勒出清晰的人口转型路径。计划明确到 2029 年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 70%,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将有近 8000 万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转型。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城镇化以 “人的全面融入” 为核心,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壁垒。

户籍制度改革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支撑。我国已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放宽 300 万至 500 万城市的落户条件,推行 “常住地登记户口 + 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的新型管理模式。更具实质意义的是配套保障政策的落地: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 “同班上学” 成为常态,保障性住房供给明确向进城务工人员倾斜,社保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更加顺畅。这些举措正在消解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使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从 “被动流动” 转向 “主动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人口转型并非简单的 “离乡进城”,而是与县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2023 年,我国 GDP 超千亿元的县域已达 59 个,这些 “千亿县”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枢纽。在县域层面,“就业在园区、居住在城镇、保障同覆盖” 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既吸纳了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又避免了人口向超大城市的过度集中。这种梯度化、多元化的城镇化格局,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前提 —— 当农民能够在城镇获得稳定就业与生活保障,土地便自然从 “生存资料” 转化为 “经营资源”,为集中化利用提供了可能。

技术赋能:智慧农业的产业革命

如果说制度创新与人口转型是乡村变革的 “软环境”,那么智慧农业则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 “硬引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 (2024—2028 年)》提出明确目标:到 2028 年底,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 32% 以上,主要粮油作物数字化种植技术方案基本成熟。这一计划的落地,正在将 “靠天吃饭” 的传统农业改造为 “知天而作” 的智慧生产。

在江苏的无人农场,自动驾驶拖拉机按预设路线耕地,无人机根据作物长势精准喷施农药,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数据自动补水,整个生产过程实现 “无人化、精准化、高效化”;在新疆棉田,地面耕种车与空中植保无人机协同作业,从种植到采收全程无需人工介入;浙江的 “伏羲农场” 更是构建了 “数字孪生 + AI 决策” 的未来农业场景,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全周期的智能调控。这些并非孤立的试验田,而是正在规模化推广的生产模式,截至 2025 年初,全国已有超过 1000 个无人农场投入运营,印证了智慧农业的实践成效。

智慧农业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农业生产的效率逻辑与产业形态。通过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农业生产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使得单位面积产量提升 10% 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 15% 以上。更重要的是,技术赋能推动农业从 “单一生产” 向 “全产业链” 升级:从田间生产到仓储物流,从质量检测到市场销售,通过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让农产品 “从农田到餐桌” 的流转效率提升 30% 以上。这种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更创造了新的职业形态 ——“农业数据分析师”“智能农机运维师” 等新型职业正在取代传统农民,实现了农业从业者的职业化转型。

趋势展望:城乡融合的未来图景

三大要素的协同革新,正在勾勒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清晰未来。从短期看,未来五年将是制度红利集中释放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壮大实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进入 “提质阶段”,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将持续缩小;智慧农业将在粮食主产区实现规模化覆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从长期看,到 2035 年,我国将基本形成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均等、生态协同共治” 的发展格局。在这一格局下,乡村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生产基地”,而是集农业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于一体的 “复合型空间”;农民将不再是 “身份标签”,而是具备专业技能的 “职业群体”;城乡关系将从 “二元分割” 转向 “共生共荣”,形成 “城市反哺乡村、乡村支撑城市” 的良性循环。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要素活力,通过技术革命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人口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乡村振兴目标。正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仅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乡村不会消失,而是以更现代化的形态实现重生;农民不会消失,而是以更职业化的身份实现发展,这正是中国城乡融合蓝图的核心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