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尔泰合作动向:与哪些企业达成新合作?

发布时间:2025-11-01 07:11  浏览量:1

在智能控制这个“隐形战场”上,合作向来是企业破局的关键。深耕行业二十多年的和而泰,近期的合作版图频频扩容——从牵手机器人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到拿下头部车企的核心订单,再到通过子公司绑定科技巨头,每一步动作都藏着对未来赛道的布局。这些新合作究竟覆盖了哪些领域?又能给和而泰带来怎样的增长动能?今天咱们就结合最新动态,把和而泰的新合作伙伴和合作逻辑讲明白。

一、前沿赛道突围:人形机器人领域,三方合资打造“控制大脑”

2025年下半年,和而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合作动作格外引人关注,最重磅的当属与乐聚智能、东方精工联手成立合资公司,直接切入具身智能的核心赛道。这不是简单的“搭伙做事”,而是精准整合三方优势的战略布局。

合作阵容:技术、制造、控制的“铁三角”

这次合作的三方堪称“强强联合”,各自手握关键资源。和而泰作为控股股东,持有合资公司60%股权,主导战略方向,拿出的是二十多年积累的智能控制核心技术——从硬件架构设计到嵌入式固件开发,再到AI算法适配,能为机器人提供“最强大脑” 。

合作伙伴乐聚智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早有成果,其KUAVO人形机器人已经实现产业化落地,还搭载了鸿蒙操作系统,拿手好戏是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算法,相当于给“大脑”配好了“灵活手脚”。

而东方精工则是高端装备制造的龙头,擅长精密制造和规模化生产,能解决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要知道,人形机器人对零部件精度要求极高,东方精工的制造能力正是实现批量交付的关键保障。

合作焦点:瞄准三大核心技术,剑指工业场景

三方合资成立的“和聚智控”,核心目标是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系统,重点突破三个技术难点:高可靠计算平台、低成本实时总线接口和大功率驱动模块。这些听起来专业的名词,翻译过来就是让机器人更稳定、更便宜、动力更强——比如实时总线接口能让机器人关节响应速度提升30%,而低成本方案能把核心部件价格压低20%,这在工业操作、人机协作等场景中都是刚需。

从市场前景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而智能控制器作为“大脑”,市场规模预计会随产业增长同步扩张。和而泰通过这次合作,直接把智能控制技术嫁接到高增长赛道,既能借助乐聚的行业经验快速落地产品,又能靠东方精工的制造能力抢占量产先机,这步布局堪称“精准卡位”。

二、核心增长引擎:汽车电子领域,绑定国内外头部车企与Tier1

汽车电子是和而泰近几年的“增长王牌”,2024年增速接近48%,2025年循环在手订单突破90亿元。能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与国内外头部车企、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新合作持续落地。

国内整车厂:从比亚迪到蔚来,拿下高价值核心订单

在国内市场,和而泰近期的合作重点是新能源车企的核心控制项目。比如给比亚迪拿下了BMS(电池管理系统)控制项目,这可是新能源车的“能源中枢”,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能拿下这个订单,说明其技术实力得到了行业认可。

蔚来汽车的合作则更显“高端化”,订单涵盖座椅控制、气泵控制、方向盘离手监测(HOD)控制等多个关键部件。其中方向盘离手监测控制器单套价值量能达到500元以上,是传统控制器的3倍多,而且这些项目都是和而泰自主研发设计的,标志着公司从OEM(代工生产)向ODM(自主设计制造)的重要转折。

除此之外,和而泰还新增了理想汽车的部分新项目订单,并且已经间接供货给小米汽车,与小鹏、一汽红旗等车企的合作也在深化。从比亚迪的能源控制到蔚来的智能座舱部件,合作覆盖了新能源车的核心场景,单车价值量有望向万元级冲刺。

国际Tier1与整车厂:从博格华纳到奔驰,巩固全球供应链地位

海外市场的合作同样有新突破。和而泰早就与全球汽车电子巨头博格华纳、尼得科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3年拿下的博格华纳2.46亿欧元(约18亿元)液体加热控制器订单,至今仍在持续交付,2024年还荣获博格华纳“全球最佳供应商”称号,合作粘性不断增强。

通过这些Tier1客户,和而泰的产品间接进入了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沃尔沃等国际知名车企的供应链。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正在积极接洽更多国际主流整车企业,试图从“间接供货”升级为直接合作,一旦突破,海外汽车电子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合作逻辑看,和而泰的汽车电子合作形成了“国内整车厂+国际Tier1”的双轮驱动模式:国内市场靠自主研发抢高价值订单,海外市场靠绑定巨头稳份额,这种布局既保证了短期增长,又为长期全球化打下基础。

三、技术壁垒构建:卫星与芯片领域,子公司绑定华为与星网

和而泰的合作不仅限于自身主业,还通过子公司铖昌科技在卫星通信、芯片领域拓展高端合作,尤其是与华为、中国星网的深度绑定,让其在“空天信息”赛道占据了有利位置。

与华为:从手机芯片到卫星星座,全链条技术协同

铖昌科技已成为华为在卫星通信和5G毫米波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合作深度远超普通供货关系。在消费电子端,铖昌科技为华为Mate80系列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提供星间激光通信芯片,这款芯片能实现10Gbps超高速传输,功耗比国际竞品低40%,还通过了-55℃到125℃的极端环境测试,华为Mate80系列预售首日,卫星通信功能使用率就达73%,直接拉动铖昌科技订单覆盖未来24个月产能。

在基础设施端,双方的合作延伸到了5G-A基站和低轨卫星星座。铖昌科技是国内唯一能量产5G-A基站毫米波(24GHz-43GHz)T/R芯片的厂商,打破了美国ADI公司的垄断,其硅基方案成本仅为传统砷化镓方案的三分之一,已大量应用于华为5G-A基站建设。更关键的是,铖昌科技深度参与华为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多波束赋形芯片已在国家星网低轨卫星批量应用,适配华为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在标准制定上展开合作,铖昌科技的射频芯片支持鸿蒙6.0系统的星地协议标准,在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融合的技术规范上共同发力,这种“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合作模式,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与中国星网:拿下首位大客户,锚定卫星互联网主赛道

中国星网作为国家卫星互联网的核心主体,是铖昌科技2024年的首位大客户,这一合作直接奠定了其在国内低轨卫星芯片领域的龙头地位。铖昌科技的低轨卫星芯片已经完成迭代并批量交付,实测功耗降低50%,完全适配中国星网的星座建设需求。

而中国星网同时也是华为卫星战略的核心合作伙伴,铖昌科技恰好成为两者合作的“技术纽带”——既给中国星网供芯片,又为华为的卫星终端和星座建设提供支持,这种“双重绑定”让其能充分享受卫星互联网建设的红利。随着低空经济、星地一体化通信等场景的落地,铖昌科技的合作价值还将进一步释放。

四、传统主业升级:储能与家电领域,绑定巨头巩固基本盘

在开拓新赛道的同时,和而泰也没放松传统主业的合作升级,在储能和家电领域与行业巨头深化合作,确保基本盘的稳定增长。

储能领域:牵手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主攻欧洲市场

储能是和而泰近年重点拓展的新增长曲线,合作策略非常明确:绑定行业龙头,聚焦高端市场。公司已经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储能设备巨头建立了稳定合作,为其提供储能系统的智能控制器。

这些合作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技术门槛高,储能控制器需要具备高精度充放电控制、电池状态监测、电网协同等功能,和而泰的产品能适配不同场景的储能需求,从户用储能到工商业储能全覆盖;二是瞄准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户用储能市场,借助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的渠道优势,快速抢占份额。2025年前三季度,储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60%,成为主业之外的重要补充。

家电领域:深化与全球巨头合作,拓展智能化场景

家电控制器仍是和而泰的营收基本盘,占总营收比重超60%,合作客户涵盖伊莱克斯、惠而浦、博世、西门子、海尔、海信等全球巨头。近期的合作重点不是“新增客户”,而是“升级合作内容”——从提供单一控制器转向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比如与伊莱克斯合作开发智能厨房电器控制系统,集成了AI菜谱推荐、食材新鲜度监测等功能;与惠而浦联合打造的智能洗衣控制器,能根据衣物材质自动调节洗涤程序。这些智能化合作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让和而泰从“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场景解决方案伙伴”,客户粘性大幅增强。

五、合作逻辑拆解:从“单点供货”到“生态协同”的进化

梳理完和而泰的新合作,不难发现其合作策略已经发生了明显进化,不再是简单的“接单生产”,而是围绕核心能力构建生态,每一步合作都有清晰的战略考量。

核心逻辑1:以“智能控制”为圆心,辐射全场景

无论是人形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的核心部件,还是储能设备的控制模块,和而泰的所有合作都围绕“智能控制”这一核心能力展开。这种“圆心辐射”模式的优势很明显:能最大化复用技术积累,降低跨界拓展的成本;同时,不同领域的合作又能反哺核心技术,比如汽车电子的高可靠性要求能提升储能控制器的稳定性,机器人的AI算法能优化家电的智能化体验。

核心逻辑2:“技术+制造+渠道”的互补式合作

和而泰的新合作几乎都是“互补型”的:做控制技术的找做机器人本体的(乐聚智能)、做芯片的找做终端和基建的(华为)、做零部件的找做整机的(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种模式能快速补齐自身短板,比如通过东方精工的制造能力解决量产难题,通过华为的渠道进入消费电子和卫星通信市场,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核心逻辑3:短期订单与长期布局结合

和而泰的合作既有“短期见效益”的项目,比如比亚迪、蔚来的汽车电子订单,能快速拉动营收增长;也有“长期谋未来”的布局,比如人形机器人合资公司、卫星芯片合作,虽然短期内难贡献大规模收入,但能抢占未来赛道的先机。这种“短期+长期”的搭配,让公司既能应对当下的业绩压力,又能把握未来的行业机遇。

六、风险与展望:合作落地才是“硬道理”

虽然和而泰的合作版图看起来很美好,但合作不等于成功,落地效果才是关键。目前来看,这些新合作还面临一些潜在挑战: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迭代快,合资公司能否跟上行业节奏?汽车电子市场竞争激烈,面对德赛西威等对手,能否持续拿下订单?铖昌科技与华为的合作能否从“芯片供货”延伸到更多场景?

不过从现有进展看,利好信号已经显现:人形机器人合资公司已经启动首款控制器的研发,预计2026年实现样品交付;汽车电子2025年新增订单超50亿元,交付周期长达6-8年;铖昌科技前三季度净利润达9035.86万元,彻底扭亏为盈。这些数据说明,和而泰的合作正在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未来值得关注三个合作节点:一是人形机器人控制器的量产进度,二是与国际整车厂的直接合作突破情况,三是铖昌科技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合作拓展。如果这三个节点能顺利推进,和而泰的合作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从“智能控制龙头”向“多赛道科技企业”的转型也将加速。

七、总结:合作背后是“稳基本盘、攻新赛道”的战略野心

和而泰近期的新合作,本质上是一张“稳基本盘、攻新赛道”的战略蓝图:通过储能、家电领域的合作巩固营收基本盘,靠汽车电子的订单拉动短期增长,用机器人、卫星芯片的布局抢占未来高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智能控制”核心能力的支撑。

从合作伙伴来看,既有华为、宁德时代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有乐聚智能这样的细分赛道冠军,还有东方精工这样的制造龙头,覆盖了技术、制造、渠道等全产业链环节;从合作模式来看,已经从“单点供货”升级为“合资共建、生态协同”,合作深度和广度都在提升。

对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来说,判断这些合作的价值,不能只看“签约消息”,更要盯“落地数据”——订单交付量、收入贡献率、技术转化率,这些才是衡量合作成败的关键。但无论如何,和而泰通过合作打开的多赛道格局,已经让其在智能控制行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未来的增长潜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