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道丨让教师静心育人
发布时间:2025-11-13 10:01 浏览量:1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刚性举措为教师减负划定清晰边界。这项政策,剑指教育形式主义,既精准回应了教师深耕教学的迫切需求,更牢牢守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源,为净化教育生态、激活育人活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教师减负并非新话题,其必要性早已成为共识。调研显示,不少中小学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外,还需应对各类填表报数、迎检评比、志愿服务、APP打卡等事务。长此以往,这些繁杂事务,既耗损教师精力、阻碍专业提升,更易滋生职业倦怠,影响课堂质量与学生成长。
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八条措施,全面务实、直指病灶,为教师减负提供了明确指引。教师减负的核心要义,在于减冗余、去干扰,把非教育教学类工作任务减下来。这既是对教师群体的暖心关怀,更是对教育规律的充分尊重。唯有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还校园一方清宁,予教师更多时光,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深耕教研、关爱学生、精进能力,进而提升教育质量与课堂温度,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减负的方向虽已明晰,落实之路却任重道远。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只重会议强调、文件部署,而轻行动发力、成效检验,便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难破教育痛点、取得实质进展。教师减负,绝不可口号化、表面化,更忌一阵风、走过场,必须构建“部署—落实—监督—问责”全链条机制,将减负成效纳入地方教育考核的硬指标,对敷衍者严追责、对不力者强问责。唯有如此,才能倒逼减负工作从纸上谈兵转为落地见效,让广大教师真正感受真减负、减真负,从而轻装上阵、安心执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教师减负,本质上是为教育松绑,其深层意义在于,重构清爽有序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这既需要政策层面的刚性约束,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当教师卸下事务重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教育便能焕发蓬勃生机,孩子们也能在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才。这也正是教师减负政策背后,值得我们坚守与追求的深远价值。
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