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既然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为什么还要道一些“非常道”呢

发布时间:2025-11-13 10:06  浏览量:1

老子既然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为什么还要道一些“非常道”呢?“非常道”是否等同于没有实用价值的“道”?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就不是那个永恒、绝对的“道”。这揭示了“道”的超越性和语言局限性。但老子仍然用五千言来阐述“道”,这可能有几个原因:

1. 语言的指引作用:虽然语言无法完全捕捉“道”的本质,但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或桥梁,引导人们去体验和感悟“道”。老子通过比喻、悖论和隐喻(如“水”、“婴儿”、“无为”等)来指向“道”,帮助人们超越文字本身,进入更深的领悟。

2. 教化与实用价值:老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人们迷失于欲望和争斗中。他希望通过文字传播“道”的理念,来纠正世人的行为,促进和谐。例如,“无为而治”、“知足不辱”等教导,虽然是通过“非常道”表达,但也具有深刻的实用价值,能指导治国、修身、处世。这些理念在历史上一直被应用于政治、哲学和个人生活,证明“非常道”并非没有实用价值。

3. “非常道”与“常道”的关系:“非常道”是“常道”在现象世界的投影或显现,它虽非永恒,但反映了“常道”的某些特性。就像影子虽不是实体,却能暗示实体的存在。因此,“非常道”本身具有相对真理和实用意义,能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和智慧。

总之,老子之所以“道”一些“非常道”,是出于慈悲和教化,用有限的语言开启无限的可能。而“非常道”不仅不是没有价值,反而是我们接触“常道”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老子既然主张“行无言之教”,那为什么还要“道”五千言教给人们一些“非常道”呢?

老子在第二章主张“行不言之教”,这与“道可道,非常道”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要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行为,即主张“不言”却又要“言”,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无言之教”的真正含义

“无言之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完全保持沉默。它的核心是 “不依赖于言语的教化” ,强调的是身教重于言教,通过自然流露的行为、状态和存在本身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同大自然:天地从不说话(“天地不仁”),但四季更迭、万物生长,一切都井然有序。这就是最伟大的“无言之教”。圣人治理天下,也应效法天地,不滥发号施令,而是营造一个环境,让百姓自在生长,感觉不到被统治(“太上,不知有之”)。

反对刻意、造作的教化:儒家提倡用礼乐、仁义来有意识地教化百姓,老子则认为这种刻意的、有名目的教化,会使人变得虚伪,追求形式,反而失去了纯朴的本性。说的越多,规定得越细,离“道”就越远。

2. 为什么“不言”之人却要“言”?

这是关键所在。老子的“言”本身,就是为了引导人们走向“不言”的境界。他的言语是一种 “药” ,目的是为了医治“多言”、“妄为”的病症。

破除执着的工具:世人都沉迷于争名逐利、崇尚智巧。老子的五千言,很多话是在“反着说”,比如主张“柔弱”、“谦下”、“愚朴”。这些言论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人们固有的、错误的观念执着。一旦执着被打破,这“言”本身也就可以被舍弃了。这叫 “得意忘言”——得到了真意,就可以忘记语言了。

指向月亮的手指:这是一个经典的比喻。老子的所有言语,都只是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一个笨的人会盯着手指看,而一个聪明的人会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到月亮。“无言之教”就是那个月亮,老子的书就是那根手指。他必须用手指一下,告诉你方向,但他的目的绝不是让你研究他的手指有多漂亮。

不得已而为之:老子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强留他著书,否则不放他走。这虽是个传说,但也隐喻了一个道理:圣人本欲“不言”,但看到世人迷失太甚,出于一种慈悲和责任感,才不得已留下文字,作为最后的指引。他的“言”充满了对“言”的警惕和自我否定。

3. “言”与“不言”的辩证统一

在老子那里,“言”与“不言”并非绝对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

最高级的“言”是趋向于“不言”的:老子的语言不是下命令、讲教条,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模糊的、开放的描述(比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种语言风格本身就不强迫你接受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邀请你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自然地过渡到超越语言的境界。

“不言”并非死寂,而是最有效的“言”:圣人“行不言之教”,但他的功业成就了,百姓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种无形的、不令人反感的教化,其效果和影响力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这是一种 “无为之益”。

总之,要理解老子的良苦用心:

——指引世人体验和践行那个不可言说的“常道”,实现“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的目标。

——指引世人摆脱被欲望和伪知蒙蔽,无法自行领悟的困境。

——领会老子不得已使用文字“非常道”作为桥梁和工具,来破除人们的迷执慈悲。

——文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提醒读者“不要执着于文字本身”,目的是让读者过河拆筏,得意忘言,回归到“无言之教”的自然状态。

老子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言”,完美地演示了何为“不言”之境的伟大与吸引力。老子的“言”是为了最终的“不言”,而这正是他留下文字的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