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退人员离世丧葬抚恤金:别再按养老金算!很多人栽在扣减规则上

发布时间:2025-11-13 12:07  浏览量:1

前几天帮老家亲戚处理丧葬抚恤金申领,真切感受到大家对新规的陌生。

亲戚家老人是国企退休,缴了32年社保,领了10年养老金,去世后他们按老人月领4200元养老金算,以为能领13万多,结果社保局核算下来只有9.8万,少了3万多。

后来才知道,他们既不清楚计算基数早就变了,也不知道领取年限要扣减,更没想起老人有5年视同缴费年限没算进去。其实2025年丧葬抚恤金申领,除了核心的基数和扣减规则,还有很多细节没被关注,这些恰恰是影响最终金额的关键。

今天就把所有实用信息一次性讲透,从基数查询、精准核算,到材料准备、特殊情况处理,全是实操内容,帮大家少走弯路、足额申领。

企退人员丧葬抚恤金的计算基数,是参保人员死亡时本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个人养老金多少没关系。

1. 3个快速查询渠道(2025年最新)

省统计局官网:每年3-5月会公布上一年度数据,在“统计公报”或“民生数据”栏目里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12就是月均数;

“XX人社”,在服务大厅或政策解读板块,会有专门的基数公布文章,部分城市还支持直接查询核算结果;

12333热线:拨打后按语音提示转社保咨询,报上所在省份,工作人员会直接告知最新月均基数,不用自己计算。

2025年部分省份最新基数参考:浙江约6594元/月、河南约4009元/月、江苏约4800元/月、湖北约4300元/月,各地会陆续更新,以查询结果为准。

2. 跨省参保人员基数认定规则

如果参保人员曾在多个省份缴费,最后在某省办理退休,基数按退休地所在省的标准算;若没办理退休就去世,按最后一个缴费满10年的省份标准算;如果所有省份缴费都不满10年,按户籍所在地省份标准算。

比如张师傅在广东缴了8年,在浙江缴了12年,退休前在浙江去世,基数就按浙江的标准算。

丧葬抚恤金包括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两笔钱分开算,再加上个人账户余额,就是最终能领到的总额。

1. 丧葬补助金:固定标准+发放细节

公式:本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2。

这笔钱是定额发放,覆盖火化、安葬等基本开销,不管实际花费多少,都按标准发放,结余归遗属。比如上海2025年丧葬补助金=7758×2=15516元,四川=4571×2=9142元。

部分地区对土葬符合规定的(如少数民族),丧葬补助金标准和火化一致,只需提供相关证明。

2. 抚恤金:2个年限+3个核算细节

公式:本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发放月数。

实际发放月数=最高发放月数-扣减月数(最低不低于9个月)。

(1)最高发放月数(按累计缴费年限算)

满15年:9个月;

15年以上:每多缴1年加1个月;

满30年及以上:24个月(封顶);

不满1年按1年算:比如缴费17年零5个月,按18年算,最高月数=9+3=12个月。

(2)扣减月数(按养老金领取年限算)

每领1年养老金,扣1个月;

不满1年按1年算:比如3月领首月养老金,10月去世,领取年限按1年算,扣1个月;

扣减底线:无论扣多少,实际发放月数都不能少于9个月。

(3)核算细节

视同缴费年限算入累计缴费年限:国企老职工在社保统筹前的工龄、参军年限、上山下乡年限,都算视同缴费年限,要计入累计年限。比如李大爷实际缴费18年,视同缴费5年,累计23年,最高月数=9+8=17个月;

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年限计算:按实际缴费月数折算成年限,12个月为1年,不足12个月按1年算,比如缴费14年零8个月,按15年算,最高月数9个月。

3. 个人账户余额提取(具体核算方式)

企退人员个人账户余额,是个人缴费部分(一般为缴费基数的8%)累计的金额,扣除已领取的部分,剩余金额可全额继承。

查询方式:通过当地人社APP、社保局窗口,或拨打12333热线查询。比如王大爷个人账户余额剩3200元,这部分会和丧葬抚恤金一并发放。

案例一:国企退休,有视同缴费年限

刘大爷在江苏退休,实际缴费25年,视同缴费5年,累计30年,退休后领了5年养老金,2025年去世,江苏月均基数4800元。

最高发放月数:24个月;

扣减月数:5个月;

实际发放月数:24-5=19个月;

抚恤金:4800×19=91200元;

丧葬补助金:4800×2=9600元;

个人账户余额:4500元;

总计:91200+9600+4500=105300元。

案例二:灵活就业转职工,跨省参保

陈阿姨先以灵活就业身份在湖北缴了7年,后转至河南某企业缴了10年,累计17年,退休后领了8年养老金,2025年去世,河南月均基数4009元。

最高发放月数:9+(17-15)=11个月;

扣减月数:8个月;

实际发放月数:11-8=3个月(低于底线,按9个月算);

抚恤金:4009×9=36081元;

丧葬补助金:4009×2=8018元;

个人账户余额:2800元;

总计:36081+8018+2800=46899元。

案例三:在职职工,未退休去世

小赵是广东某企业在职职工,缴费6年,还没退休就去世,广东月均基数5136元。

最高发放月数:9-(15-6)×0.3=6.3个月(缴费不满15年,按实际年限折算,各地细则略有差异,以当地为准);

扣减月数:0个月(未领养老金);

抚恤金:5136×6.3≈32357元;

丧葬补助金:5136×2=10272元;

个人账户余额:7500元;

总计:32357+10272+7500=50129元。

案例四:退休后失踪,宣告死亡

孙大爷退休后失踪,3年后被法院宣告死亡,退休地浙江,月均基数6594元,累计缴费28年,退休后领了2年养老金。

最高发放月数:9+(28-15)=22个月;

扣减月数:2+3=5个月(失踪期间也算领取年限);

实际发放月数:22-5=17个月;

抚恤金:6594×17≈112098元;

丧葬补助金:6594×2=13188元;

个人账户余额:5300元;

总计:112098+13188+5300=130586元。

四、6个扣减规则+避坑指南

1. 领取年限从首次领养老金当月算:不管当月领了多少,都算1年,比如12月领首月养老金,当年也算1年;

2. 缴费不满15年折算规则:大部分地区按“每满1年折算0.6个月”,比如缴费12年,折算7.2个月,具体以当地细则为准,可提前咨询;

3. 重复参保处理:同时缴职工和居民社保的,只按职工社保年限算,居民社保个人账户余额可单独提取;

4. 断保不影响累计:中间断保的,累计年限按实际缴费+视同缴费年限算,断保期间不算,也不用补缴;

5. 线上申领材料上传注意点:死亡证明要清晰显示死亡日期,身份证照片不能有遮挡,银行卡需为申请人本人一类卡,否则会审核失败;

6. 多人继承需准备的材料:若有多个法定继承人,需提供所有继承人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证明亲属关系)、继承协议(明确领取人),或委托一人办理并提供委托书。

1. 必备材料

核心材料:死亡证明(医学死亡证明、户籍注销证明、殡葬证明任选其一)、申请人身份证、去世人员社保卡/身份证;

补充材料:继承人关系证明、视同缴费年限档案证明(如有)、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记录、继承协议(多人继承)。

2. 办理方式

线上:当地人社APP、政务服务网、随申办(上海)、粤省事(广东)等地方特色平台,上传材料照片,填写银行卡信息,审核通过后资金直接到账,可在APP查询办理进度;

线下:社保局服务窗口、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带齐材料现场办理,工作人员会出具受理回执,按回执提示等待到账。

3. 时效+查询技巧

办理时效:建议去世后3个月内完成,超过1年需额外提供情况说明,审核时间延长至30个工作日;

到账时间:线上申请一般15-20个工作日到账,线下申请次月到账,偏远地区可延长1-2周;

查询技巧:打12333热线,报上申请人身份证号和去世人员社保号,可查询审核进度和到账状态。

1. 因工死亡:走工伤保险渠道,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2025年约108万元,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月发放给配偶、子女等符合条件的亲属;

2.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抚恤金按生前基本工资算,机关单位40个月,事业单位20个月,需向单位或机关事业社保部门申领,材料包括死亡证明、人事档案、亲属关系证明;

3. 服刑期间死亡:已退休人员在服刑期间死亡,丧葬补助金正常发放,抚恤金按实际发放月数的50%发放,个人账户余额可继承;

4. 失踪后重现:已领取丧葬抚恤金的,需退还已领取金额,社保部门恢复养老金发放。

企退人员丧葬抚恤金申领,核心是找对基数、算准年限、带齐材料。记住基数按退休地或相关省份标准算,抚恤金要算清累计缴费年限和领取年限,再加上个人账户余额,就是足额待遇。

很多人少领钱,要么是漏算了视同缴费年限,要么是不清楚扣减规则,要么是材料准备不全耽误了时间。建议大家提前收藏这篇文章,转发给家人,有疑问先打12333热线咨询,避免因信息差吃亏。

你身边有人办理过丧葬抚恤金申领吗?有没有遇到过跨省参保、视同缴费年限认定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是月竹挽风,每天分享社保相关知识,帮你避开坑、守住权益。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1. 政策依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5年官方发布;

3. 风险提示:政策可能动态调整,办理前建议咨询当地人社局或拨打12333热线确认最新要求;材料不全或计算错误可能影响待遇申领,建议提前核对;

4. 案例标注:本文所有案例基于官方政策及实际场景虚构,无真实个人信息,具体以当地最新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