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天超千人确诊肝癌,医生:50岁后牢记早2吃晚3不喝

发布时间:2025-11-13 12:15  浏览量:1

早晨六点刚过,社区大妈张阿姨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里晨练。她身边的老姐妹们正讨论着体检时新筛查出的一件事:“李大爷居然查出肝癌了,我们都吃一样的饭,为啥会轮到他?”

这句话让张阿姨默默捏了捏自己的肝区,她突然想起前阵子还没去医院做检查。

你有没有想过,看似安稳的日子下,肝脏这个“沉默的器官”正在默默承受怎样的压力?而在中国,每天就有超过1000人被新诊断为肝癌,这不是遥远的风险,而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

许多人习惯“感觉没症状就没事”,但80%以上的肝癌患者,首次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医生反复提醒:50岁以后,早上2样必须吃,晚上3种饮品千万别再喝!为什么?它们真的能影响肝癌风险吗?

肝癌高发背后的“沉默杀手”

在我国,肝癌已跃升为第三大癌症死因,而每年新发病例约41.9万,相当于每天都有千余户家庭突遭重击。

肝脏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在于早期症状极为隐匿,常以疲劳乏力、轻度肠胃不适等模糊表现“混淆视听”。不少中老年人本着“熬一熬就好了”的心理,结果却延误了最佳诊疗时机。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项覆盖2万多名肝癌患者的大数据研究发现:50岁以上群体肝癌检出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下人群,且病情更易快速进展。肝癌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指出,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长期过量饮酒、肥胖与脂肪肝、亚硝胺类食物摄入、晚餐过饱、夜宵与熬夜,均会大大增加肝脏负担及癌变风险。

不仅如此,中国有超8000万人乙肝病毒携带,每1个乙肝携带者在50岁后,肝癌发病风险高出普通人群约10-20倍

可见,50岁以后肝脏的健康状况,远未能“高枕无忧”。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帮肝脏减负,降低患癌几率?

医学专家提醒,早上摄入充足优质蛋白和抗氧化营养,对肝细胞修复极有帮助。“早2吃”指的是:

新鲜鸡蛋(尤其是蛋白)

鸡蛋含有丰富优质蛋白质、胆碱和维生素B群。鸡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可为肝脏病后修复和每日解毒代谢提供重要“原料”。研究显示:每天吃1个煮鸡蛋者,血清肝酶异常率下降12.4%,肝功能指标更易维持正常。

绿叶蔬菜

清晨适量吃小油菜、生菜、菠菜等绿叶蔬菜,可补充叶酸、维生素C及多种抗氧化物质,有助于肝脏清除自由基,减轻慢性脂肪变性及炎症反应。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建议:50岁后每天摄入200克绿叶蔬菜,有助减少肝损伤。

有些人担心早上吃蛋胆固醇高,其实,血脂60%由肝脏自行合成,饮食影响相对有限。健康烹饪不过量,反能保护肝细胞。切勿为了省事,空腹只喝粥、蘸咸菜,这样容易缺乏蛋白,肝脏更易“忙中出错”。

医生在门诊中发现,不少患者晚饭或夜宵时有喝酒精饮料、含糖饮料、热茶等习惯,殊不知,这些饮品恰恰是肝癌“高风险推手”:

酒精

再小的酒量也会负担肝脏。日常小酒不当回事,但中国酒精性肝病人群超6000万,肝癌风险增加2-3倍。50岁后,肝脏解毒能力下降,哪怕每天“一小杯”,都会催化脂肪堆积与恶变几率。

含糖饮料

碳酸饮料、甜奶茶、果汁等通过“隐形糖分”推高血糖、加快脂肪肝进展。研究表明,每日饮用饮料≥250ml者,脂肪肝发病率高出未饮人群31.6%

过烫茶饮

部分中老年人爱喝浓热茶,尤其是晚上。但医学证据显示,长年饮用65℃以上热饮,或会导致食管和胃肝组织反复“烫伤”,助推慢性炎症,为肝癌埋下隐患。

所以,“晚3不喝”并不是小题大做。适量用白开水、淡茶替代更安全。而对于已经有慢性肝病史的人来说,杜绝一切酒精与糖分饮料,更要坚持。

除了“早2吃晚3不喝”,生活中还有哪些习惯能为肝脏减负、防范于未然?医学权威建议,从这几方面做起:

定期体检:每年查肝功能、肝炎病毒、B超。早发现、早干预,肝癌治愈率可提升2倍以上。尤其50岁以上人群和乙肝/ 家族史者更要坚持。

控制体重:体重超标者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至BMI

疫苗防护:未感染乙肝或已治愈者,建议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降低病毒暴露风险。

禁食发霉、腌制食物: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头号致癌物之一,注意食材新鲜,腌腊制品应限量。

规律作息:夜间11点后,肝细胞修复最活跃。尽量早睡,避免熬夜增加肝脏负担。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肝癌防治蓝皮书(2023)》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专家共识(2022年)》

《中国成人饮酒行为与疾病负担分析报告》

肖扬, "糖饮料摄入与脂肪肝风险关联",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