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当孩子摔倒时,父母一句正确的共情,胜过一万句“别哭了”

发布时间:2025-11-13 16:42  浏览量:1


四岁的洋洋在公园里奔跑嬉戏时,不小心踩在一块小石头上,摔倒了,疼得哇哇大哭。

妈妈匆匆赶上前,边拉他边生气地说:“让你别跑,非要跑!现在摔了吧?还有脸哭!”

洋洋的哭声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撕心裂肺。无论妈妈怎么拉、怎么哄,他都不肯起来。

类似的场景,在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合经常上演。如果被我碰上,我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前安抚孩子并阻止家长。

因为,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太明白,当孩子情绪爆发时,父母不去共情他,而是忙着指责和压制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就好像在情绪的火山口上加个盖,看似捂住了,实则会刺激孩子爆发出更猛烈的情绪与对抗。

为避免此类情形的发生,家长应该掌握共情的技巧,提升孩子的情商。

一、共情就是感同身受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共情是站在他人角度理解其感受的能力。”简单地说,共情就是感同身受,即穿上对方的鞋子去体验和理解对方的感受。

在洋洋摔倒的事件中,他摔倒后又怕又疼,用哭声向妈妈求助时,妈妈脱口而出的却是:“让你别跑,非要跑!现在摔了吧?还有脸哭!”

妈妈这种“说理+指责”的回应方式聚焦的是“我早就告诉过你”的事实,并试图通过“还有脸哭”来否定和压制孩子的情绪。

洋洋原本就摔得很疼了,妈妈简单粗暴的回应无异于雪上加霜,让他承受了双倍的伤害,即“身体的疼痛 + 情感的忽视与否定”。他只能用“哭得撕心裂肺,拉不起来”来表达反抗。

长此以往,这种回应方式很容易误导孩子,让他们以为表达脆弱和负面情绪是可耻的,从而压抑情绪,不再向父母敞开心扉。既不利于亲子沟通,也影响孩子情商的发展。

二、共情技巧在亲子沟通中的运用

1.及时观察并关注孩子的状态

洋洋当下的状态:跑得正开心,突然间摔倒在地,他受到了惊吓,似乎摔得很疼。他很生气,也很委屈,就用哭声向妈妈求助。

2.描述事实,点出情绪

妈妈应快步走到洋洋身边,蹲下来,满脸关切的说:“你刚才跑得那么开心,突然摔倒了,一定吓坏了吧?”

当情绪被准确点出来时,它的压迫感就会减弱。洋洋会明白:“原来妈妈是懂我的。”

3.认可感受,表达理解与支持

“你平常很少哭,现在哭成这样,是不是摔得特别疼呀?看看,膝盖都擦破皮了。如果妈妈摔成这样,妈妈也会哭的。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妈妈在这儿陪着你!”

这种回应方式让洋洋明白,他此刻的情绪和感受是被看见、被理解和被允许的,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并刻意压抑。反而降低了他的疼痛和委屈,也提高了其对情绪的接纳与认知能力。

4.安抚好情绪,再引导孩子共情

当洋洋在妈妈的共情式回应下,感觉被理解、被接纳,情绪趋于稳定后,可以趁机引导他说:“把你绊倒的是小石头,不是地,但你摔倒在地面上,你疼,地也被你砸得很疼呢。妈妈好像听到了地面的哭声,说你把它压疼了。希望你赶快站起来,别压在它身上了。你是想自己爬起来,还是让妈妈把你扶起来?”

还可以再更进一步:“地是很无辜的,如果让你对地道个歉,你会说什么?”

这段话巧妙地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对自身疼痛的关注转移到对地的关注上,让他去共情地的感受,也是在引导他学会换位思考,遇事不能一味责怪别人,也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5.因势利导,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当洋洋在妈妈引导下,站了起来,心悦诚服地跟地道了歉,妈妈可以在表扬他之后,继续跟他探讨安全问题:“这个害你摔跤的小石头,如果再把别的小朋友绊倒怎么办?你觉得把它放在那里好?以后再来公园玩儿,你怎样保护自己不摔跤呢?”

这种自然而然的教育既入耳又入心,既教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提高了孩子的情绪自控力及共情他人的能力。

三、共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共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被父母持续共情滋养长大的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一个理解他的港湾,内心会充满安全感和自信;他们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辨识、接纳并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地去共情他人。

这种温暖、智慧和高情商的人,在成年以后,无论是经营婚姻还是发展事业都更加的得心应手,也更有可能拥有高品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