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还是合理维权?长治 “狗咬人血案” 考验司法智慧

发布时间:2025-11-13 13:51  浏览量:1

2025 年 11 月 13 日上午 9 时,备受社会关注的 "狗咬人血案" 在山西省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这起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案件,因涉及动物保护、人身安全、正当防卫等多重法律和道德议题,自案发以来就引发了全网热议.

据检方起诉书显示,案件发生于 2025 年 8 月 15 日下午,长治市某小区内,被告人张某(男,35 岁)在小区内遛狗时,其饲养的大型犬只突然挣脱绳索,咬伤了路过的邻居李某(女,42 岁)。李某受伤后与张某发生激烈争执,张某情绪激动之下将咬伤李某的狗抓起并从三楼阳台摔下,导致狗当场死亡。

李某被咬伤后送往医院治疗,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损伤,构成轻伤二级。张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检察机关在法庭上指控,被告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主要理由如下:

主观故意明显:张某明知从三楼摔下会导致狗死亡,仍实施该行为,具有明显的伤害故意。行为超出必要限度:虽然李某被狗咬伤,但狗在咬伤李某后已被张某控制,此时狗已不再对李某构成即时威胁,张某的行为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社会危害性:张某的行为不仅导致动物死亡,还在小区内造成恶劣影响,破坏了社会秩序。

被告人张某的辩护律师则辩称,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防卫意图正当:张某的行为是为了制止狗的继续攻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即时危险存在:虽然狗已被控制,但考虑到该狗有攻击性,且已造成他人受伤,张某的行为是为了防止狗再次伤人。法律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张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这是本案争议的核心法律问题。传统刑法理论认为,正当防卫的对象应当是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的自然人。对于动物的侵袭,一般认为应当适用紧急避险制度。

支持适用正当防卫的观点:

动物的侵袭可以视为其主人的过失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动物可以成为不法侵害的载体应当保护公民免受动物侵害的权利

反对适用正当防卫的观点:

动物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不能成为正当防卫对象对动物的防卫应当适用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的对象必须是具有主观故意的自然人

问题二:防卫限度的认定标准

即使认定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防卫手段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也是争议焦点。

法律专家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王教授表示:"正当防卫的限度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相适应。在本案中,如果狗确实存在继续攻击的可能性,张某采取适当措施制止是合理的,但从三楼摔下显然超出了必要限度。"

在网络调查中,约 45% 的网友表示支持张某的行为:

"人比狗重要":许多网友认为,在人与动物的冲突中,应当优先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狗主人责任重大":张某作为狗主人,没有尽到管理责任,导致狗伤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正当防卫应当鼓励":网友认为,面对动物侵害,公民应当有权利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

约 55% 的网友对张某的行为表示反对:

"残忍对待动物":许多动物保护人士认为,即使狗咬伤了人,也不应当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对待动物。"法治社会应当理性":网友认为,即使受到侵害,也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可能引发更多暴力":担忧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会引发更多的社会暴力事件。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李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起案件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法律适用面临的新挑战。随着人们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如何在保护人身安全和动物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法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教授分析:"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价值观念冲突。传统的人本主义与现代的动物保护理念之间的碰撞,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

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表示:"我们理解受害者的心情,但反对任何形式的动物虐待。对于有攻击性的动物,应当通过合法、人道的方式处理,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

2022 年北京案例: 一名男子因邻居的狗经常扰民,将狗毒死。法院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

2023 年上海案例: 一名女子因流浪狗威胁其安全,将狗驱赶至河中导致狗死亡。检察院认为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作出不起诉决定。

针对此类案件的频繁发生,法律专家建议:

完善动物保护立法:制定专门的《动物保护法》,明确动物权益保护的法律框架。细化正当防卫规定:在刑法中明确规定对动物侵袭的防卫标准和限度。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动物纠纷调解机构,避免矛盾激化。加强养犬管理:严格执行养犬登记制度,加大对违规养犬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人员对动物相关法律的培训,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设立动物控制中心,及时处理动物相关的紧急情况。法律适用的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权利保护的平衡:在保护人身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动物权益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法治意识的提升:通过此类案件的审理和讨论,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截至发稿时,庭审仍在进行中。法庭将综合考虑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公正的判决。无论判决结果如何,这起案件都将成为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观念的进步。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纠纷都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无论是人的权利还是动物的权益,都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保护和平衡。这起 "狗咬人血案" 的审理,不仅是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我们期待法院能够作出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判决,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治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