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空间与地方》中感悟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5-11-14 00:11 浏览量:1
智库书屋
本书在探究“人类对空间和地方所做出的复杂反应”中,从哲学层面呼应了海德格尔“栖居”的存在之思,从而揭示了人类如何在未知的旷野中获得安全感、如何将日常场所升华为精神家园。
孔翔
20多年前,为撰写《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材,笔者第一次拜读了段义孚先生的《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英文版)。当时笔者只感觉文字很美,故事信手拈来,虽然纸上的意思似乎都懂了,但许多背后的信息却难以名状、亟待细细品味。近期,笔者阅读了王志标先生的译本。或许是自身的经验增长,抑或时代快速变迁的激励,总之,笔者不仅有了许多新的反思,更在人工智能火爆的时代,增进了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倾慕。这份倾慕不仅源于对人地关系这一学科主线和诉诸主体经验这一特色方法论的更深认识,也是因为本书通过“系统化人类对于空间和地方的经验”,增进了“人们意识到的责任”。
空间与地方承载的“栖居”之思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家园的学问,人地关系则被视为学科研究主线。本书在探究“人类对空间和地方所做出的复杂反应”中,从哲学层面呼应了海德格尔“栖居”的存在之思,从而揭示了人类如何在未知的旷野中获得安全感、如何将日常场所升华为精神家园。
正如引言里所说,“空间和地方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也“可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典型的如,“在西方世界中,空间往往是自由的象征”,它“是敞开的”“不存在已经成型的、具有人类意义的固定模式”“像一张可以任意书写的白纸”“表明了未来”,但也“意味着不加遮挡和易受伤害”;而“封闭的空间便是地方”,它是“一个使已确立的价值观沉淀下来的中心”,“其展现的是一种稳定性和永久性的形象”。由此,空间和地方成了相互定义的概念,但因为人类的生活正是“在安稳与冒险之间和依恋与自由之间的辩证运动”,因而“既需要空间,又需要地方”。
由于“为我们提供空间感的运动本身是缓解紧张的办法”,而“反复出现的紧张感和放松感”正是人类时间感的重要源起,于是,空间、地方又都与时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当我们伸展肢体的时候,我们会同时体会到空间和时间——空间是在物质约束下的自由的范围,而时间是紧张与放松之间的间隔”。进一步地,与“空间的开放、自由和威胁”相比,地方被赋予了“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如果把时间视为流动或者运动,那么地方就是暂停”。正是这样的暂停,“使一个地方有可能成为感受价值的中心”,毕竟,形成对地方的依恋需要花费时间,甚至“扎根于一个地方”。
尽管“地方意味着安全,空间意味着自由”,但它们都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在开放的空间中,人们能够强烈地意识到地方”,因为身处未知的旷野,很需要“能够吸引我们注意力的稳定的物体(地方)”;而当人类独处于某一容身之地,则会向往广袤的外部空间,因为它能“带来一种萦绕心头的存在感”。在AI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时代,也许更有必要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在虚拟空间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并且不再需要对地方的感知力?我们是否厌倦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从而需要在与真实生活世界的互动中获得更具独特价值的地方?
空间与地方建构中的主体经验
本书一再强调,空间“是允许运动的”,而“地方是暂停的”。正是“在运动中的每一个暂停”,使“最初无差异的空间”转换成了“我们逐渐熟识并赋予其价值的地方”。而在那些暂停中“人类不同的经验(感知运动的、触觉的、视觉的、概念性的)模式”,则成为复杂且经常矛盾的空间和地方形象的建构基础。因此,本书“试图系统化人本主义的见解”,通过“清晰阐释微妙的人类经验”展示空间和地方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从群体层面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如何划分自己的世界、如何对其世界的各个部分分配价值和如何度量这些价值方面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了对空间与地方意义认知的地域差异。典型地,如“美国人已经习惯于认为开放的西部大平原是机会和自由的象征,但是对于俄罗斯农民而言,没有边界的空间意味着绝望而非机会”。类似地,“一个进取的人会不断追求更多的活动空间”,但“拥挤的房间创造了一个温暖和宽容的天堂,代价似乎是一种深入挖掘内在人性的机会”。可见,地域文化精神和个体的价值观也会影响经验的过程和结果。
“一旦空间获得了界定和意义,它就变成了地方”,而亲切经验在其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亲切经验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因此,我们不仅确实缺乏语言来形容它们,甚至往往没有注意到它们”。“亲切的场合往往是那些使我们不加防御、易受伤害的场合”;而“亲切的地方是指抚育一个人的地方,人们的基本需要可以在那里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例如,“家是一个亲切的地方。我们将房屋视为家和地方,但是整栋建筑所能唤起的过去令人心醉的形象并没有它的某些部分和家具所能唤起的多”;“故乡是一个亲切的地方。它可能平淡无奇,缺乏历史魅力,但我们却讨厌外乡人对它的批评”。“家和平凡的生活让人感到很真实。度假区尽管令人愉快,但却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变得不真实”。可见,亲切经验不仅能被深刻感受到,而且会因我们在反思现实中找回某些片段,帮助地方获得永恒的意义。
在年轻人看来,故乡因为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在经济意义上常常是拥挤的;又因其对行为施加了太多的社会约束,在心理意义上也是拥挤的。这就使得“孤立的乡村世界显得狭窄有限”,不少人“为了工作、自由和城市的开放空间而放弃了它”。但当我们超然物外,是否会急切找寻那块“留在原处不动”的地方,期待它能承载挥之不去的乡愁?
空间与地方的优化设计
本书“试图系统化人类对于空间和地方的经验”,其“终极抱负”在于“增加人们意识到的责任”。因为,有思想的人不仅很想对“我们体验的能力”了解更多,“实际上也会关注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的设计”。
事实上,“善于制造符号”是人类的一个特征。虽然“人们深深眷恋的地方不一定是可见的”,但“可以通过诸多方式让一个地方成为可见的地方”,包括“与其他地方竞争或发生冲突,在视觉上制造出突出之处,以及利用艺术、建筑、典礼和仪式所产生的力量”。由此,“可以使人类的地方变得鲜明真实,而通过使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愿望、需要和功能性规律为人们所关注,则可以实现对地方的认同”。典型的如,“建筑空间一直在清晰地表现社会秩序,只是可能没有过去那样张扬和僵化”,“依靠技术,建筑通过创造新形式或以至今未曾尝试过的规模重组旧形式持续扩大了人类空间意识的范围”,因此,“建筑是理解现实的关键”。也因如此,“在文化母体衰落之后,大多数纪念物无法幸存。纪念物越具体,越有代表性,可能越难以幸存”。
另一方面,有效的“可见性”符号设计还依赖于对地方的完整体验,需要“调动了所有的感官且经过了大脑积极的感受”;同时,“如果不能从外部审视它,或基于自身的经验反思它”,它的形象依旧不够清晰。因此,“如果我们只是从外部知道某个地方,那么它会缺乏真实意义”;而即使我们长居于此,如果缺乏基于经验的反思,依旧难以理解和认同其蕴含的价值。
“扎根于土地之中,并提高对土地的虔诚感,对于定居的农业民族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使游牧民族和采集民族“也可能存在对于哺育他们的土地的最强烈的情感”。这正如在流动性极大增强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数字游民的空间和地方需求。它表明,作为一种价值的凝结物,地方所提供的有关情绪、感受和功能性生活规律方面的价值仍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个GPS定位取代了空间感知、网红打卡消解了地方经验的时代,《空间与地方》醍醐灌顶般地提醒我们,技术赋能的流动性狂欢并不能消减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需求,而只是刺激其形式的重构。当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当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没忘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段义孚先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正在中国大地上获得新的生命力。虽然这部经典的精妙之处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是引领我们共建诗意栖居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