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治理促进湾区融合发展的坪山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4 00:11 浏览量:1
武峰 胡学慧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治理智慧化精细化。
一、坪山区基层治理在大湾区发展中的战略价值
深圳的社会治理肩负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使命。坪山区作为深圳向东辐射的重要门户,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坪山区率先探索的“城区管理物业化改革”将一座城区当作一个小区,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专业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治理和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坪山区创建的“1+6+24+N”服务组织架构,以及开展的系列“社工+志愿者”服务品牌活动,不仅提升了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为湾区城市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
二、以基层治理推进湾区融合发展的坪山实践
(一)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治理“多方参与”
坪山区探索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新模式,将党支部嵌入治理中,推广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物业企业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全区62个居民小区全部建立了党支部,形成小区党组织引领下的“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其他自治组织”协同共治机制,培养各类自治、服务团队,取得了良好实效。在保障房小区首创“住户委员会”,引导党员竞选住委会委员,让“住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自治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协同自治,并创新建立了“楼栋议事角—民情下午茶—民生面对面”三级议事机制共同解决公共事务,通过资源整合持续推出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询、课后辅导、健康义诊、志愿活动等联动服务。石井街道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综合网格+”推动社区开发建设全周期基层治理新模式,尤其是在城中村治理领域,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中村治理新格局,持续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方参与”转变,为湾区社会服务协同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综治体系
坪山区创新搭建“1+6+24+N”综治中心体系,1个区级、6个街道、24个社区综治中心全部挂牌运行,N个延伸点遍布全区的实践基地、点与工作室,将解纷服务、法律服务、心理服务等延伸至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坪山大工业区、深圳技术大学、聚龙花园、康宁医院门诊大厅等末端单元,将党组织嵌入城市治理末梢。齐抓共管民生诉求和信访事项,出台保障运行机制20余项,综治体系实体化运行以来,成效显著。2025年1—8月,全区民生诉求同比下降38.02%,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0.6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2%,八类暴力案件同比下降32.7%。
(三)“社治融合”做好基层治理“精细活”
龙田街道打造了“星火能人空间”,孵化150余名能人志愿者,提供磨刀、义诊等便民服务,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碧岭街道碧岭社区通过招募社区合伙人,挖掘培育社区内生力量参与生活性服务,实施“公益+商业”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单一供给向“社区能人+爱心商家+社会组织”协同共治转型。坑梓街道聚焦老年人和儿童群体,组织联动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多方力量,精心编织覆盖社区“一老一小”服务网。秀新社区构建了以社区为平台、社工为纽带、社会组织为支撑、志愿者为主体、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精准帮扶困弱群体,织密民生保障网。
(四)文体为媒激活湾区认同纽带
2023年,坪山区首创“街道参赛+全民竞技”的“创新坪山杯”深圳市街道足球邀请赛,将足球场变为共建共享的社交空间,透过“足球+”的纽带联结各市各区、街道、社区、企业与学校,打造超预期的赛事体验、超享受的文体旅生态圈、超幸福的全民健身平台,通过赛事组织动员基层力量,实践“小足球推动大治理”。坪山区以“能人志愿+项目推介”助力客家文化传承,以戏剧为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戏剧版图的新高地,持续通过文化进“四区”,将高品质文化输送到城区的每一个末梢,为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基层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动能,以独特的文化营城理念助力人文湾区建设,为超大城市现代化基层治理提供深圳方案。
(五)数智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坪山区全力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进一步将民生诉求系统连同时空信息云平台、大数据平台、视频感知平台等数字资源下沉接入社区,实现社区应用全面覆盖。2023年以来,坪山区持续以坪环社区作为试点,打造“坪环之芯”智能系统,推动高空抛物监测、智慧停车、民生诉求视频Al立案、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无人机巡查、独居老人关怀赋能等一系列场景化应用有机融入群众生活,切实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社区。石井街道以“硬件强链、软件优态、场景融合”为思路,推出AI城市管家2.0,联手运营平台探索AI智慧治理新机制,升级“基层治理智慧调度中心”,通过技术赋能、人机协同,实现从环卫领域拓展到交通、平安、三防、安全等多方面综合整治,创新构建全域、全时、全场景的AI协同共治体系。
三、构建湾区融合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坪山路径
基于坪山区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建议从产业社区升级、未来社区创建、文化共融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坪山样板。
一是升级建设产业社区,培育“产业+社区”治理新模式。立足区域产业特点,升级试点产业园区建设“人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以补齐产业园区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中的短板为目标探索产业社区治理模式,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组建产业社区党委,配套建立产业社区治理委员会,嵌入产业社区企业服务驿站,整合物业企业、管理运营单位、重点企业、党员群众骨干、产业管家(社工)、企业工长等力量,协同推进园区治理社区化、社区服务园区化。以“公共服务嵌入产业空间,产业发展反哺公共服务”的双向融合路径,在服务场景构建上聚焦青年、职工、人才、创客、企业等核心群体生产生活需求,注重“工作端”“居住端”设施配套与服务同步发力,切实推进产业发展、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相融合。
二是推进未来社区(完整社区)试点创建,培育邻里社区治理共同体。选定社区围绕广东省“1+3+8+X”的未来社区(完整社区)整体框架建设,在大党建格局下,持续完善小区党支部引领下的“业委会+物业企业”未来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式。持续推进在居民自治活力、空间共享、社区基金会、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数字孪生等领域打造更为丰富的社区业态,持续以理论性提升、实务性介入服务建设社区治理体系。重点聚焦社区“一老一小”的服务项目,同时,在社区公共服务场景营造上满足年轻家庭创业、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等多元需求,致力打造多方互动、多方协同、多元文化的人本化邻里守望场景,建立社区、企业、运营主体、社群、居民有效链接的人本化创业场景,探索街区一体化的治理场景和未来教育场景,打造24小时智慧开启的数字化创业场景和人机共处“智”理场景。
三是实施文化共融工程,培育“情感共同体”治理生态。挖掘坪山本土客家文化中的和谐基因,培育具有坪山特色的社区协商文化。联合香港活化坪山客家围屋、大鹏所城等历史建筑,培育湾区文化导赏员队伍,共建湾区非遗文化研学走廊。以街超联赛为载体,增设湾区非遗美食周、跨境美食节等子活动。在坪山美术馆设立“湾区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常设展区,资助港澳青年艺术家开展社区公共艺术创作,整合深圳自然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资源开发湾区文化护照,推出跨境文化体验积分体系。
四是建立“志愿湾区”服务联盟与协同机制,增强社会认同纽带。持续优化坪山区“社志融合”模式,探索建立湾区志愿服务联盟,联合港澳制定《湾区社会服务标准清单》,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统一服务规范,尤其是在跨境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社工资质互认方面。探索建立湾区志愿服务积分互认机制,支持志愿者在深港澳三地用服务时长兑换跨境交通、医疗等权益。鼓励三地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创办湾区社区邻里节、文化体育交流等活动,推动三地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