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戳破 7 大真相:减负、择校、兴趣班都错了?

发布时间:2025-11-13 17:33  浏览量:1

“孩子上小学为考中学,上中学为考大学,考大学为找工作”—— 这是当下很多家庭的教育逻辑,却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直指 “偏离教育本质”。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他深耕教育领域多年,一针见血点出我国教育的核心痛点,从减负、择校到兴趣班,每一个观点都颠覆传统认知。

“现在的教育,根本没把‘培养人’放在核心”,张志勇直言。在 “考学改变命运” 的单一导向下,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功利性竞争:学生为升学而学,家长为名校而拼,学校为分数而教。

这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让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课堂上学的和生活没关系,孩子怎么会有兴趣?” 张志勇反问。当教育只聚焦 “挣大钱、过好日子” 的短期目标,却忽略了为生活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基的核心功能,难怪孩子们会觉得 “上学最苦最累”。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体会当下的快乐 —— 解开生活中的疑惑是快乐,掌握实用的技能是快乐,培养内在的品格是快乐,而非等到工作后才谈 “幸福”。

“不是不能有压力,而是压力要来自内心的成长需求”,张志勇点出了学生压力的核心问题。现在的孩子,承受的多是家长、学校强加的 “考学压力”,而非源于自身的追求。

这种外在压力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高中生用极端方式发泄升学压力,大学生进入校园后迷失方向、不愿学习。更严重的是,当教育缺失了人文情怀和家国担当,孩子的境界会变得短视 ——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却缺乏对国家、社会、人类的关怀。

张志勇举了钱伟长的例子:这位物理只考 5 分、靠文史满分进入清华的学者,因日军入侵毅然改学物理,最终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情怀和境界才是成长的核心动力”,他强调,没有内在的人格觉醒,再大的外在压力也只能带来短暂的动力,甚至危害终身发展。

“我从来不赞同‘单纯减负’的说法”,张志勇的观点颠覆很多人的认知。在他看来,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减少学习时间,而是改变学生学习的 “性质、结构和状态”。

性质:从 “被动学” 变成 “主动学”—— 被动接受的知识才是负担,主动探索的内容都是成长;结构:从 “单一书本学习” 变成 “多元学习”—— 既要课堂知识,也要社会实践;既要制度化学习,也要自主探索;状态:从 “无兴趣低效” 变成 “有兴趣高效”—— 没有兴趣、没有效率的学习,再短的时间也是浪费。

所以,减负不能只做 “减法”,更要做 “加法”:减掉过重的、单调的被动知识负担,增加社会实践、自主阅读、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交际,都能过有意义的学习生活,这才是真正的 “减负”。

“中国学生热情自信,但严重缺乏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张志勇的担忧直指素质教育的痛点。这三种素质,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的核心差距。

学习兴趣:是终身学习的 “发动机”,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 “无效消耗”;独立性:包括自主管理、自主判断、自主处置问题的能力,是孩子立足社会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使命担当,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高度。

张志勇强调,“有大德才有大智慧”,这里的 “大德” 就是家国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缺乏这三种素质,孩子就算考上名校,也可能成为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真正的价值。

择校热的根源,是历史遗留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从上世纪 50 年代的重点学校制度,到改革开放后 “集中财力办名校” 的思路,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张志勇提出,解决择校问题需要 “综合治理”:

增量均衡:在资源分配上向薄弱学校倾斜;存量补齐:通过标准化建设缩小现有学校差距;流动赋能:推动优秀校长和教师跨校流动,平衡师资和管理水平。

但他也认为,择校问题不会完全消失 —— 学校的办学特色、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都会让部分择校需求长期存在。当资源配置相对均衡后,就需要公平的学额分配机制和民主监管,比如电脑摇号,确保机会均等。

“我不反对校外班,但反对把兴趣班当成升学敲门砖”,张志勇明确表态。现在很多家长报奥赛班、特长班,不是因为孩子喜欢,而是为了升学加分,这种功利化的选择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天赋。

三年前,山东省已明确将所有社会证书考试、奥赛与中考脱钩,张志勇呼吁,高等学校自主招生也应切断与奥赛的功利关联,不让奥赛成为 “扼杀人才的工具”。

真正的兴趣班,应该是孩子内心的选择 —— 因为喜欢画画而学美术,因为热爱科学而参加奥赛,因为擅长运动而练体育。只有脱离了升学功利性,兴趣班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特长和素养。

“爱孩子是本能,会爱孩子是本事”,张志勇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需要同步提升。很多家长误以为 “学的时间越长,成绩越好”,却忽略了教育的规律:没有兴趣、不讲方法的 “勤奋”,只会适得其反。

学校也有责任帮助家长成长。“很多家长学校只是挂名,没有真正和家长沟通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举例,课程就像 “营养菜单”,需要科学的结构和比例,但很多家长只认考试科目,反对孩子学社会实践、兴趣课程,这正是需要学校引导的地方。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当孩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勤奋才会有意义;反之,越 “努力” 越可能偏离轨道。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 “高分机器”,而是塑造 “完整的人”。当我们跳出 “考学至上” 的执念,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孩子拥有内在的成长动力和核心素质,他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你对当下的教育有哪些困惑?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也走过功利化的弯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思考,一起探讨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