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IPO三剑客”:宇树、智元、乐聚共同冲击IPO

发布时间:2025-11-14 09:34  浏览量:1

在中国硬科技浪潮奔涌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临界点。随着优必选登陆港股,A股市场对“根正苗红”的本土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翘首以盼。而在这场关乎技术、资本与商业化落地的终极竞赛中,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乐聚机器人三家企业脱颖而出,凭借迥异的战略路径与资源禀赋,构成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上市三剑客”,一场争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激烈角逐已然拉开帷幕。

资本前哨:IPO冲刺进入白热化

近期,三家企业的资本动作密集释放信号:

智元机器人完成股改,企业名称变更为“智元创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路径清晰化;乐聚机器人在10月末斩获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并迅速启动科创板IPO辅导,由东方证券护航;宇树科技早在2025年7月即进入A股科创板辅导期,进程公开透明,被业内普遍视为最有望率先敲钟的企业。

这场IPO竞速,远不止于融资需求。在人形机器人这一高投入、长周期的赛道,上市身份意味着技术信用背书、政企订单准入资格、产业链议价能力乃至人才吸引力——它已从财务行为升维为战略卡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折射出不同发展逻辑:

乐聚背后是“地方国资+产业龙头+金融机构”的铁三角联盟,深圳、合肥等地政府与拓普集团、东方精工等深度绑定,凸显其场景落地与制造协同导向;智元则汇聚高瓴、腾讯、比亚迪、京东等顶级资本,强调“AI+机器人”融合,走平台生态路线;宇树获得红杉、经纬及阿里、美团、吉利等支持,依托四足机器人积累的量产经验,主打高性能与性价比双轮驱动。技术分野:三条路径,三种哲学

如果说资本是粮草,技术则是战力核心。面对硬件成本高、AI决策弱、场景适配难等行业共性瓶颈,三家企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技术突围路径。

宇树科技:以运动控制立身,用爆品打开市场
宇树的产品线呈现鲜明的“高低搭配”策略:H系列(如H1、H2)以原地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为标志,展示技术上限;G1系列则以9.9万元售价切入科研与教育市场,实现规模化放量。其核心优势在于90%以上核心部件自研国产化,通过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全栈自研,将成本压至行业低位。2024年营收超10亿元,印证了其“以规模换时间、以量产降成本”的可行性。

智元机器人:软件定义硬件,打造具身智能生态
智元的核心不在炫技动作,而在“理解与决策”。其自研的AgiROS操作系统、具身大模型WorkGPT与EI-Brain,赋予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自主避障、执行精密操作(如“针线缝葡萄”)的能力。公司采取“开放合作+生态投资”策略,通过“A计划”孵化数十家产业链企业,试图成为机器人时代的“安卓系统”。2024年营收1亿元,但已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框架订单,增长潜力巨大。

乐聚机器人:扎根工业场景,闭环验证商业价值
作为成立最早的“老将”,乐聚选择最务实的路径——从工厂产线出发。其“夸父”系列不追求花哨动作,而是聚焦汽车制造等场景中的稳定作业与任务完成度。通过与一汽、北汽、华为等深度合作,乐聚不仅提供机器人本体,更输出端到端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合资建厂、投资零部件企业,打通“研发—生产—交付”全链条,确保“下线即交付”。2025年预计交付1000~20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稳扎稳打构建护城河。

商业化博弈:谁将率先跑通盈利模型?

技术终需落地变现。三家企业的商业化路径,代表了当前人形机器人探索的三大主流范式:

宇树走“爆品破局+渐进拓展”之路,以G1打开市场,反哺双足技术研发,形成正向循环;智元志在构建平台生态,通过操作系统与大模型定义行业标准,以软件授权与生态分成实现长期收益;乐聚深耕垂直场景,以解决客户实际痛点为锚点,通过整包解决方案获取高附加值订单。

这不仅是产品之争,更是商业模式成熟度的较量。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交付、稳定现金流与可复制的场景复用,谁就可能在IPO之后赢得真正的市场主导权。

结语:中国智造的新里程碑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其产业化进程被视为衡量一国高端制造与AI融合水平的关键标尺。宇树、智元、乐聚三强并起,分别代表了硬件极致、软件定义、场景闭环三种发展哲学,共同勾勒出中国人形机器人从技术追赶到生态引领的多元图景。

随着IPO进程加速、技术迭代提速、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未来一年或将迎来行业格局的关键变局。无论谁最终摘得“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桂冠,这场竞合本身,已为中国智能制造注入强劲动能——一个由中国人主导的人形机器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