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睡觉错了?医生苦劝:过了68岁,睡觉要尽量做到这4点
发布时间:2025-11-13 23:18 浏览量:1
人到老年,生活节奏慢下来了,身体也开始变得“娇气”了。原本睡得香的,现在翻来覆去,一夜醒好几回。
以前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可老年人一旦睡得太早,半夜三点就醒,天还没亮,精神却已经用光了。那晚上十点睡觉,是不是不对了?尤其是年过68岁以后,睡眠这事儿,真得重新算一算。
医生们劝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年人的睡觉方式,不能再照搬年轻时的那一套了。不是十点不能睡,而是,怎么睡、几点起、质量好不好,才是关键。光看几点躺下,是看不出问题的。
年轻的时候,身体像个精密的钟表,睡眠节律规律得像上发条。可到老年,尤其是68岁以后,体内的褪黑素水平下降,调节睡眠的“生物钟”慢慢变得钝了。
白天活动少了、阳光晒得也少,晚上反而不容易入睡。很多老人十点一躺下,翻个身就醒一次,一夜醒三五回是常事。这个时候如果还一味地追求“早睡”,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更何况,睡得早不等于睡得好。睡眠质量下降,不仅让人白天精神涣散,还可能增加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甚至跌倒风险。这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研究结果。
不少老年人晚上八九点就关灯睡觉,结果凌晨三四点就醒了,天没亮,人却清醒得跟猫头鹰似的。可问题是,凌晨这时候,正是人体最需要深度休息的时候。
醒得太早,睡眠结构被打乱,浅睡时间变多,深睡时间被压缩,大脑得不到足够休息。久而久之,记忆力下滑、反应迟钝,甚至容易诱发老年痴呆。
与其早早躺下,不如把睡觉时间往后推一推。十点以后入睡,反而可能更贴合年长者当前的生理节律。前提是白天活动足、阳光晒够,夜晚才能顺利入眠。
很多老人退休后,白天没什么事干,不是坐着看电视,就是躺着打盹。身体没累着,大脑没动着,晚上哪来困意?
医生常说,白天动得少,晚上动脑筋,睡觉自然就难了。尤其是白天“补觉”太多,晚上真正该睡的时候,脑子反而清醒得很。
不是晚上十点睡不对,而是整天的节奏出了问题。白天适量锻炼,多晒太阳,多和人聊天,把身体用累了、把脑子用乏了,晚上自然就困了。
有些老人一觉睡不好,就急着问医生要安眠药。大部分老年人的睡眠问题,靠药物解决是治标不治本。
真正该做的,是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比如睡前少喝水、别看太亮的屏幕,卧室保持安静和适宜的温度。心态不能太急。
很多老人一看晚上十一点还没睡着,就开始焦虑了,越焦虑越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医生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不是病治好了,而是焦虑成了病。
68岁往后,身体变得敏感,心理也容易起波澜。儿女不常来电话、身体偶尔有点小毛病,就容易胡思乱想。这些情绪一旦带进被窝,哪还有好觉可睡?
医生们反复强调,睡前一定要让情绪“降温”。可以听点轻音乐、泡泡脚、甚至翻翻旧相册。别刷手机、别看刺激的新闻、也别和人争吵。
一个平静的心态,比任何睡前技巧都来得重要。睡觉这事儿,说到底是身体和心灵的妥协,不是靠闹钟控制的。
有些老人喜欢攀比:我昨晚十点睡的,一觉睡到六点;你几点睡?几点醒?其实大可不必。
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同,老年人本就不需要像年轻人那样“硬睡八小时”。有的人睡六小时也精神饱满,有的人睡九小时也觉得疲倦,关键在于是否醒来后精神好、情绪稳、白天头脑清楚。
别把睡觉当作任务,也别为了追求“标准睡点”而强迫自己。睡得舒服,起得轻松,就是好觉。
医生们并不反对晚上十点睡觉,但前提是,这种作息真的适合你。比时间更重要的,是以下这四个方面:
第一,要顺应自己身体的节律,不强迫早睡,也别熬夜到深夜。
第二,白天动一动身体,晒太阳、散步、聊天,别让自己过得太闲。
第三,睡前营造安静、昏暗、放松的环境,别让情绪影响入睡。
第四,别太在意睡了多久,而是关注醒来之后的精神状态。
如果这四点都做到了,十点睡、十一点睡,甚至凌晨一点睡,只要第二天不困,那就没错。
人老了,睡觉这件事,讲的是顺其自然,不是争分夺秒。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小英.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456-458.
[2]张明,李海燕.老年人睡眠卫生与健康管理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1):88-91.
[3]刘红.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4):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