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建议:6不喝、3不吃、2坚持,别马虎了

发布时间:2025-11-14 09:49  浏览量:1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慢性病”,可有多少人知道,它也是“命门病”?明明吃得不多,为何血糖还高?每天走路一小时,为何血糖还是不稳?看起来控制得不错,怎么突然就发生心梗?糖尿病,真的只是“控糖”那么简单吗?

有个令人震惊的现实:近年来糖尿病相关死亡人数持续攀升。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并发症位居前列,远比高血糖本身更致命。控制血糖只是第一步,更要防患于未然。

一位58岁的男性,在家属陪同下前来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他自述无明显不适,但近两个月总觉得“累得快”,走几步就喘。他以为是“年纪大了”,并未在意。检查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2%,且出现了微量白蛋白尿。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其心功能已经受损,肾脏也开始出现问题。

这个病例并不少见。很多中老年患者把糖尿病当成“血糖病”,以为只要不吃甜就没事。殊不知,糖尿病真正的危险在于它对全身器官的“慢性折磨”。尤其是心、脑、肾,一旦出事,往往悔之晚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控制得好好的,却还是突发意外?为何坚持吃药、规律生活的人,也难逃并发症?难道是“命不好”?很多时候,问题就卡在几个被忽视的生活习惯上。

很多糖友以为饮料不甜就安全,结果天天喝“无糖饮料”“代糖果汁”,血糖依然难控。人工甜味剂虽然不升血糖,但会干扰肠道菌群,影响胰岛素敏感性,长期反而更加危险。

有些患者习惯性喝点小酒“活血”,却不知道,每一次酒精摄入,都会刺激肝糖原释放,导致血糖波动剧烈。尤其是空腹饮酒,更容易引发低血糖昏迷,甚至猝死。

含糖饮料酒精饮品奶茶类饮品,这三类饮品,是糖尿病人最该忌口的“隐形杀手”。不少中老年朋友喜欢用蜂蜜水泡茶,认为“天然的就是好的”,其实蜂蜜升糖速度极快,是典型的高升糖指数食品。

除了“6不喝”,更要警惕“3不吃”。很多糖友以为不吃白糖就安全,却忽视了精制碳水的危害。面条、白米饭、馒头,这些传统主食虽然不甜,但升糖速度极快,甚至比糖果还快。

要想稳住血糖,首先要远离高升糖指数食品高脂肪红肉如五花肉、肥牛、香肠等,也需控制。它们不仅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还容易诱发脂肪肝动脉硬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是高盐腌制食品,如榨菜、咸鱼、咸蛋。高盐会加重肾脏负担,糖尿病人本就肾功能脆弱,若长期摄入高钠饮食,容易引发糖尿病肾病,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与“3不吃”相对的,是“2坚持”。第一,坚持规律作息。很多糖尿病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打乱了生物节律,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波动明显。规律睡眠,是稳糖的基础。

第二,坚持肌肉锻炼。研究发现,肌肉组织是人体消耗葡萄糖的主要“仓库”。中老年人肌量减少,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每天适量力量训练,比单纯散步更有效。

但不少中老年人误以为“年纪大了不能练力量”,其实恰恰适当负重训练不仅增强肌肉,还能改善骨密度、提升代谢率,对控糖、控压、控脂都有帮助。

传统观念常强调“不能饿”,但最新研究表明,间歇性轻断食对部分糖尿病人群有益。适当延长空腹时间,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负担。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模仿。

反观临床,很多糖尿病人一日三餐吃得过于频繁,甚至加餐不断,导致胰岛β细胞得不到休息。长期“高频刺激”,是糖尿病恶化的“隐形推手”。

很多人问:我血糖正常了,能不能停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糖尿病并不是“治好”就结束,而是一个需要终身管理的过程。即便血糖达标,也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水平。

有些患者盲目迷信“降糖保健品”,结果延误正规治疗,反而病情恶化。真正有效的控糖,是建立在生活方式+药物干预+监测体系上的三位一体。

如果说血糖是“表象”,那么胰岛素抵抗才是“根源”。很多人血糖还没升,但胰岛素水平早已居高不下,身体早已进入“预糖尿病”状态,而这部分群体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腰围超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这些都是“胰岛素抵抗”的外在表现。糖尿病不是从“血糖升高”那天才开始,而是从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不听话”开始的。

传统观念里,很多人把糖尿病看作“老年病”,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中招。久坐少动饮食错配高压生活,都是现代人患糖尿病的“推手”。不只是控糖,更要控生活方式。

应对糖尿病,不能只靠“管住嘴”,还得“迈开腿”、“管好心”。情绪波动会影响肾上腺素分泌,进而扰乱血糖稳定。长期焦虑、抑郁,是很多糖尿病人血糖难控的重要原因。

有位患者因退休后情绪低落,结果血糖飙升。心理干预后,血糖明显下降。这说明,糖尿病不仅是代谢病,也是情绪病。

从医生角度看,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高血糖”,而在于它像“慢火炖骨头”,不疼不痒却逐步摧毁血管内皮。最终带来的是心梗、脑梗、失明、截肢、透析这些“沉默杀手”。

糖尿病患者最该关注的,不是“今天血糖多少”,而是“我的血管还好吗”、“我的肾脏还撑得住吗”?真正的控糖,目标是“控并发症”,而非“数字漂亮”就万事大吉。

很多患者担心“吃药伤肝肾”,结果迟迟不肯用药。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一线药物,已有大量临床证据支持其安全性和心血管保护作用。关键是合理使用、规范监测。

最后提醒一句:糖尿病的可怕,不在于病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它的轻视。真正的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治疗,而是从生活点滴中“防患未然”。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丽,王旭,李涛,等.中国2型糖尿病临床诊疗路径的实践与优化[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2):889-895.

[2]李敏,陈建平,吴志刚,等.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0):801-809.

[3]赵春林,胡峻岭,宋佳音.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5,33(03):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