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年轻人为何会爱上当“村漂”?

发布时间:2025-11-13 15:03  浏览量:1

在稻香里,运营火爆出圈的“村咖”;在数字游民公社,靠一根网线随时工作;在田间地头,举起手机为村民卖货;在山里的工作室,教研学的小朋友们做手工艺品……

如今,这个群体有个很形象的名字——“村漂”。相对于“北漂”“沪漂”而言,“村漂”一般是指从城市流向非户籍地乡村创业、工作或生活的年轻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预计2025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者将超1500万人。其中的“入乡”人员,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村漂”。

关于“村漂”,一直有一个争议——年轻人奔向乡村,是从城市的逃离,还是人生新赛道的开启?其实,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很难统一归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乡村的吸引力正变得越来越强,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而为的选择。

(一)

曾经,城市才是“人往高处走”的目的地。如今,乡村也可以是梦想之地。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的山水之美、生态之美,已成为现代人最理想的休闲和“治愈”场所。近年来乡村文旅的火爆,就是最直接的例证。当乡村成为消费新场景,就必定会为乡村创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比如“村咖”、森林瑜伽等消费场景,就是乡村独有的特色。而年轻人本身也不再被传统的“高处”所定义,他们更注重所处环境和精神的适配度,这让乡村也顺理成章成为期许之地。

今天,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办公,也为“村漂”把工作和生活搬到乡村提供了客观条件。乡村开阔的空间、较低的成本、慢节奏的生活,吸引了很多文化艺术类人才、数字职业工作者等落地,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社交媒体的裂变效应,也为乡村的新业态出圈提供了可能性。

政策的推动,也为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提供了动力。比如,一些地方设置乡村运营官,以年薪制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吸引既懂乡村又善经营的人才,把乡村沉睡的资源变成致富的源泉。文旅、电商等产业政策不断更新完善,不少乡村正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二)

对“村漂”来说,工作妥了,才能在村里稳下来。对创业的“村漂”而言,他们的事业更要真正融入脚下的土地,不能只把乡村当作背景板,而是要真正和乡村融为一体。

以“村咖”和民宿为例,如果只是把城市的模式简单复制到乡村,可能无法长期存活下去。只有巧妙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商业体验中,把乡村的资源变成特色,新业态才有生命力。比如,有的“村咖”将本地物产融入饮品之中,有的民宿将当地农具融入装饰之中,形成独特的记忆点。

更重要的是“村漂”所代表的新村民和原有老村民的相融。一是利益的相融。乡村创业者的事业是乡村振兴事业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得多和村民合作,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利益机制,以创业带动老乡增收,以互惠融入乡村。比如,回租村民的闲置住宅,优先采购村民的蔬菜、土鸡等。依托乡村,又反哺乡村,这是生生不息的朴素发展之道,亦是振兴乡村的应有之义。

二是文化的相融。“村漂”从城市带来的生活方式,必定与老村民有所不同。但不同之处恰是融合所在。比如,老村民通过新村民带来的展览、讲座、分享会、体验课等新方式,能接触到不一样的信息和理念,孩子们也多了“编外老师”;而村里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四季轮转,也会带给新村民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创意灵感。新老村民间的互动,催生出既保留乡土根脉、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新乡土文化”。

(三)

乡村振兴,谁来振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下,“空心化”的乡村需要“村漂”代表的年轻人,“村漂”也渴望能在乡村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双向奔赴,正实实在在改变着一些乡村的模样。但不能否认,入乡之路并不平坦。

目前来看,“村漂”数量较多、发展较成规模的乡村,不少都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周边。这也反证了返乡入乡的拦路虎所在,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融资渠道有限等。让“村漂”能安心留在乡村,要做的可做的仍然不少。

吸引“村漂”,离不开更加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尤其是对医疗和教育需求的满足。否则,“村漂”只能是短暂的停留,难以在乡村长线发展。

留住“村漂”,更离不开情感上的双向接纳和身份认同。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村漂”们也期待能更好融入乡村,在乡村有更强的归属感。这需要年轻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当地村民的接纳和包容,同样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让新老村民和谐共处,共谋发展。

前段时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一如既往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而“村漂”,正是大方向下的一个小切口。透过这个小切口,我们看到了人才流动的新动向,看到了融合发展的新气象。

终有一天,城乡双向流动将成为自然,年轻人回乡不是逆流而行,也不会再有是否属于“避世”的争议,而今天的“村漂”,就是双向流动最好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