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羡慕迪拜了,我在商场逛三天,说几句空调冷到骨子的实话

发布时间:2025-11-14 13:39  浏览量:1

50度的室外,18度的室内。 这是迪拜夏天的温差,也是两个世界的距离。 一边是能把鞋底烤化的柏油马路,另一边是需要披上外套的购物天堂。 来之前,我脑子里全是“世界第一高楼”、“遍地黄金”、“富的流油”这种标签。 我以为我是来拥抱沙漠奇迹的,结果落地三天,我几乎没怎么见过太阳,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巨大的、冷的像冰窖的盒子里游荡。 朋友问我迪拜怎么样,我回了四个字:空调真冷。 这不是玩笑,这是我在迪拜最深刻的,甚至有点魔幻的体验。

一、欢迎来到“商场市”,你的城市我的商场

从机场坐上出租车,窗外的世界像一个巨大的吹风机,热浪滚滚。 司机是个巴基斯坦大叔,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他指着远处一片连绵不绝的玻璃建筑说:“Dubai Mall, your home for the next few days.” 我当时笑了,觉得他真会开玩笑。 等我真的走进那个门,我才明白,他说的可能是真的。

这不是商场。 这是一个用玻璃和钢筋造出来的,自给自足的城市。 官方数据说它有12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个足球场。 但数字是冰冷的,亲身体验是眩晕的。 你站在中庭,抬头看不到天,只能看到一层又一层的环形走廊,像科幻电影里的星际空间站。灯光模拟着日光,明亮但不温暖。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高级香氛、咖啡豆和冰淇淋甜味的,属于消费主义的独特气息。

第一天,我试图“逛”一下。 结果是,我从一个奢侈品区,走到另一个奢侈品区,路过了滑冰场,看到了巨大的水族馆,鲨鱼和鳐鱼隔着几米厚的玻璃,面无表情的与我对视。 我甚至在一个角落发现了恐龙化石。 对,一具完整的,真的恐龙化石,就那么立在商场里,周围是卖鞋和卖包的。 那种感觉非常不真实,像是闯进了某个亿万富翁的私人梦境。

手机地图在这里像个新手导航,不停的重新定位。 我走了三个小时,感觉自己还在原地打转。想找个出口去外面透透气,结果跟着指示牌绕了十分钟,发现自己到了地铁站的入口,全程没有接触到一丝室外的空气。 这里的一切都被设计好的,让你进来,然后让你“忘记”外面。 忘记50度的高温,忘记时间,忘记你只是个游客,而不是这个消费帝国的永久居民。 我看到很多穿着白袍和黑纱的本地人,推着婴儿车,悠闲的散步。对他们来说,这可能就是日常的公园。 孩子们在滑冰场里穿着厚厚的冬衣嬉戏,而一墙之隔的外面,是足以让鸡蛋变熟的温度。 这种强烈的割裂感,是我对迪拜的第一个,也是最震撼的印象。

二、18度的礼貌,和2500迪拉姆的微笑

在这个巨大的“冷气城市”里,有两种人。 一种是来消费的,一种是来服务的。 服务的人无处不在。 他们穿着笔挺的制服,来自世界各地,菲律宾、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 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标准化的礼貌,眼神温和,语气谦卑,永远把“Sir”和“Ma'am”挂在嘴边。 他们是这个庞大机器里最精密的齿轮,确保每一个角落都光洁如新,每一位客人都心满意足。

我在一家咖啡店买单,收银员是个很年轻的菲律宾女孩,笑容很甜,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我随口问她:“这里一直这么冷吗?” 她搓了搓胳膊,笑着说:“是的先生,我们已经习惯了。有时候经理会把空调调的更低,他说这样能让咖啡豆保持新鲜。” 我看着她单薄的制服,问她在这里工作多久了。 她说快两年了。 “工资怎么样?”我问的小心翼翼。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告诉了我:“一个月2500迪拉姆,包住宿。” 2500迪拉姆,折合人民币不到五千块。 我手里这杯拿铁,30迪拉姆。她要站一个小时,才能赚到两杯咖啡的钱。 而她每天要在这里站8个小时,甚至更久。

她告诉我,她把大部分工资都寄回了马尼拉的家,那里有她的父母和两个妹妹。 她拿出手机给我看家人的照片,屏幕上是一个热带岛屿的黄昏,一家人笑的很开心。 “我想攒够钱,回家开个小店。”她眼睛里闪着光。 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们隔着一个柜台,生活在同一个18度的空间里,但我们的世界,可能比室内外的温差还要大。 她的微笑,是职业素养,是生活所迫,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这个微笑,是迪拜这座奢华都市的底色之一,温暖,却也让人心酸。 我走出咖啡店,冷气吹在身上,第一次感觉这股冷气不只是物理上的,还带着一丝人间的凉意。

三、冰块的成本,你看不见的两本账

在迪拜,你很快就会习惯一种“分裂式”的思考。 你喝着一杯昂贵的果汁,会下意识的计算这等于一个服务员几个小时的工资。 你住进一家豪华酒店,看着窗外璀璨的夜景,会想到建造这栋楼的工人们,顶着50度的高温,拿着微薄的日薪。 迪拜的繁华,像一座漂浮在半空中的海市蜃楼。 它有多璀璨,支撑它的地基就有多深,多沉默。

有一次打车,司机是个印度人,来迪拜十年了。 我们聊起了收入。 他很坦诚:“我一个月能赚4000迪拉姆左右,如果努力一点的话。其中1000要交房租,和六个老乡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剩下的钱,一半寄回家,一半自己用。” 我问他:“那你觉得值得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车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然后他指了指窗外灯火通明的哈利法塔,说:“我参与过那个项目的外围建设。每次看到它,我就觉得,我也为这个城市留下了一点东西。我的孩子在印度能上很好的学校,这就是值得的。” 他的语气很平静,没有抱怨,也没有骄傲,像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我们这些游客,看到的是一本光鲜亮亮的价格账。 一杯咖啡多少钱,一晚酒店多少钱,一个包多少钱。 而他们,心里算的是另一本生存账。 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能寄回家多少钱,离梦想还差多少钱。 这两本账,共同构成了迪拜的运转逻辑。 每一口冰凉的空气,背后都有一张微薄的工资单。 每一个让你惊叹的奇迹,背后都有无数个像这位司机一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汗水和青春在滚烫的现实里,为家人,也为自己,结算着那本属于他们的生存账。 这种感觉很复杂,让你在享受这一切便利和奢华的时候,心里总有一块地方,是无法完全放松的。

四、我忘了太阳,也忘了时间

在商场里待到第三天,我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 我开始对时间失去概念。 因为这里的灯光永远那么明亮,音乐永远那么舒缓。早上十点和晚上十点,除了客流的变化,你感受不到任何区别。 你的生物钟开始听从商场的开关,而不是日出和日落。

我甚至开始“忘记”太阳。 有一天下午,我突然特别想看看外面的天空。 我跟着指示牌,穿过一条长长的,挂满广告画的走廊,推开一扇厚重的玻璃门。 一股热浪瞬间包裹了我,像一堵无形的墙。 下午四点的阳光,依然刺的眼睛生疼。 我只在外面站了不到一分钟,额头就开始冒汗,衣服也黏在了背上。 我像个逃兵一样,狼狈的逃回了那个18度的“舒适区”。 那一刻,我感到一阵恐慌。 我发现自己竟然开始依赖这个人工环境,开始畏惧那个真实、炎热、充满生命力的外部世界。

人类花了上百万年,才适应了地球的自然节律。 而在迪拜,你只需要三天,就可能被一个巨大的空调盒子“格式化”。 你开始习惯在室内滑雪,在室内看鲨鱼,在室内慢跑。 你和真实自然之间,永远隔着一层玻璃,一层冷气,一层精心计算过的舒适。 这是一种极致的便利,也是一种温柔的囚禁。 你获得了对抗自然的自由,却也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本能。 晚上回到酒店,我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灯火辉煌。 我感觉自己像住在水族馆里的那条鲨鱼,拥有一个巨大、安全、舒适的空间,但永远也无法触及真正的大海。

五、一块迪拉姆的渡轮,带我回到人间

在朋友的强烈建议下,我决定逃离这个“空调监狱”,去看看“老迪拜”。 我打车到了迪拜河(Dubai Creek)附近。 一下车,另一个世界扑面而来。 空气不再是过滤过的香氛,而是混合着海水咸味、香料的辛辣味、烤肉的焦香味,还有人群的汗味。 一切都活了过来。 这里的建筑不再是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而是土黄色的,低矮的,带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 街道狭窄,挤满了各种肤色的人。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船的马达声,交织成一首嘈杂但充满生命力的交响乐。

我挤进香料市场(Spice Souk),五颜六色的香料堆成一座座小山,浓郁的气味呛的我想打喷嚏。 老板们热情的招揽着生意,不管你买不买,都会抓一把开心果塞到你手里。 我穿过市场,来到迪拜河的渡口。 这里有一种叫“Abra”的木质小船,是当地人过河最传统的交通工具。 船票只要1块迪拉姆。 我跳上船,和十几个本地人挤在一起。船夫发动马达,小船突突的驶向对岸。 河风带着水汽吹在脸上,黏糊糊的,却异常舒服。 我看到岸边,几个工人坐在码头上,脱了鞋,把脚泡在河水里,一边聊天一边大笑。 夕阳把整个迪拜河染成了金色,远处的哈利法塔,在金光中变成一个模糊的剪影。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终于“落地”了。 我不再是一个漂浮在半空的游客,而是一个真实踩在迪拜土地上的人。 那1块迪拉姆的船票,像一张门票,带我从那个18度的超现实幻境,回到了38度的滚烫人间。

六、别再羡慕迪拜了,先问问你要什么

离开迪拜的前一晚,我又回到了Dubai Mall,想买点纪念品。 商场里依然人流如织,音乐轻快,冷气强劲。 我看到一个欧洲家庭,金发碧眼的孩子们在巨大的糖果店里兴奋的尖叫。 我也看到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清洁工,默默的推着拖把,一遍一遍的擦拭着光洁的地板,他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那么不起眼。 两个世界,在同一个空间里交错,平行,互不打扰。

迪拜不是一个城市,它是两个。 一个是展示给世界的,用金钱和科技堆砌出来的未来之城。它完美,高效,舒适,但也冰冷,虚幻,与世隔绝。 另一个是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由成千上万异乡人构成的生活之城。它拥挤,炎热,混乱,但也真实,坚韧,充满烟火气。 你羡慕的,到底是哪一个?

很多人羡慕迪拜的富裕,却没有看到维持这种富裕的巨大成本,以及背后无数普通人的辛酸。 很多人向往迪拜的奇迹,却没有想过,当一切都变成人工的奇迹,人本身会不会也变得有点不真实。 这趟旅行,让我对“羡慕”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它就像橱窗里的奢侈品,看起来很美,但你未必真的需要它,也未必真的适合你。

飞机起飞时,我从舷窗往下看。 沙漠的边缘,一片璀璨的灯海顽强的亮着,像一个不真实的梦。 我想起那个印度司机的话,想起那个菲律宾女孩的微笑。 我突然觉得,迪拜最了不起的奇迹,可能不是那些高楼大厦。 而是这些在极端环境和巨大落差中,依然努力生活,努力微笑的,每一个普通人。

迪拜旅行实用Tips:

最佳旅行时间: 尽量选择冬季,也就是11月到次年3月。这时的气温在20-30度之间,非常舒适,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夏季(5月-10月)酷热难耐,室外温度动辄45度以上,基本只能在室内活动。

着装注意: 迪拜是穆斯林国家,虽然相对开放,但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商场、政府机构和宗教场所,建议穿着得体。女性最好避免过于暴露的衣物,过膝的裙子或裤子,以及遮住肩膀的上衣是比较安全的选择。一条披肩或薄外套非常实用,既能防晒,也能应对室内强劲的冷气。

交通出行: 迪拜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发达。地铁覆盖了主要景点和区域,干净高效,但要注意车厢分为金卡车厢、普通车厢和妇女儿童专用车厢,不要上错。出租车非常普遍,起步价不贵,也可以使用Uber或本地的Careem应用叫车。女性独自出行可以选择粉色顶的“女士出租车”,司机会是女性。

货币与支付: 当地货币是迪拉姆(AED),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大型商场、酒店、餐厅基本都可以刷信用卡(Visa/Mastercard),非常方便。但逛老城区的市集(Souk)或者坐Abra渡轮,还是需要准备一些现金零钱。

体验“两个迪拜”: 不要只沉迷于新城区的摩天大楼和购物中心。一定要抽出至少半天时间,去老城区的迪拜河(Dubai Creek)附近转转。逛逛黄金市场、香料市场,花1迪拉姆坐Abra渡河,才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另一面的真实脉搏。

关于斋月: 如果你的旅行时间恰逢伊斯兰教的斋月,需要特别注意。在日出到日落期间,穆斯林会禁食禁水。作为游客,在公共场合(包括室外和交通工具上)吃东西、喝水、吸烟都是不被允许的。餐厅白天大多会关闭,但大型酒店和商场的美食广场会设有遮挡起来的指定用餐区域供非穆斯林使用。

周五是周末: 阿联酋的周末是周五和周六。周五是穆斯林的主麻日,上午很多商店和景点会关门,下午才开始营业。规划行程时要注意这一点。

别被奢华吓到: 迪拜虽然以奢华闻名,但也有很多丰俭由人的选择。除了米其林餐厅,也有价格亲民的各国美食。除了帆船酒店,也有很多性价比高的连锁酒店。做好攻略,迪拜也可以玩的很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