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老总栽了!“老鼠仓”一分没赚,倒贴470万,监管出手太狠了

发布时间:2025-11-14 15:44  浏览量:1

刚盯着锂电股大涨想进场,资本市场就曝出大新闻:一位券商投资部老总搞“老鼠仓”,折腾一年多不仅一分钱没赚到,反而被监管罚了470万!这事儿不是个例,今年已有多位券商大佬栽在同类问题上,普通投资者可得擦亮眼睛,这背后的门道和风险,比选对牛股还重要。

11月11日,黑龙江证监局的一张罚单揭开了这场“赔本买卖”的细节。被罚的汤某明,曾是某券商证券投资部总经理,手握公司自营账户的股票交易、持仓等核心机密——这些都是普通投资者盼不到的“内幕消息”。

仗着职务便利,汤某明动了歪心思。2022年11月到2024年1月间,他偷偷控制着三个他人股票账户,跟着公司自营账户的节奏买卖股票,累计趋同买入金额高达5.5亿元,占这三个账户总买入额的近八成。更过分的是,他还明里暗里暗示朋友邢某、谢某跟着操作,两人跟着买的金额加起来超过2亿元,趋同度都在80%以上。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场精心策划的“内幕交易”全程走空——汤某明自己没赚到钱,被他暗示的朋友也颗粒无收。但监管可没因为“没赚钱”就手下留情:针对他违规炒股罚20万,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罚250万,暗示他人交易再罚200万,合计470万的罚单直接砸下,相当于白干十几年的高薪全打水漂。

汤某明的案例只是今年监管严打的一个缩影,从券商总裁到技术高管,“老鼠仓”案件接连曝光,罚没金额一个比一个惊人。

年初,湘财证券前总裁孙永祥就因同类问题被罚1121万元,其中光是没收的违法所得就有721万;5月,华泰证券一位负责人被查出违规炒股14年,9个月的“老鼠仓”交易就让他罚了近百万;中信证券一位技术高管更因3年趋同交易,被合计罚没426万。这些涉案人员要么身居高位,要么手握技术权限,都想着靠“信息差”钻空子,最终全栽在了监管的“火眼金睛”下。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的白耀华律师点出了关键:这些人本质上是偷了普通投资者的交易机会。机构资金体量大好控盘,内幕交易者提前跟着买,等股价被机构拉起来再出货,最后接盘的还是不知情的散户。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公平,还会让大家对券商等机构失去信任。

明明知道会被重罚,为啥还有人铤而走险?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分析,核心是“诱惑大+存侥幸”。对券商从业者来说,每天盯着上亿资金的动向,随便跟着买一点都可能赚大钱,短期利益的诱惑很难扛住;加上他们大多用亲戚朋友的账户操作,觉得“隐蔽性强,查不到自己头上”,侥幸心理一上来就踩了红线。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事儿藏着三个容易掉的坑,必须提前规避:

第一,别信“内部消息”。有人说自己认识券商内部人,能拿到“稳赚不赔”的消息,十有八九是陷阱,要么是骗子,要么是“老鼠仓”的参与者,跟着操作很可能被割韭菜。

第二,别盲目跟风机构重仓股。机构持仓公示有延迟,你看到的“重仓”可能已经是机构准备出货的标的,盲目跟进容易接盘。

第三,选券商别只看佣金。有些小券商合规管理松散,容易出现内幕交易问题,尽量选内控严格、口碑好的头部机构,资金和交易更有保障。

从今年的罚单来看,监管对“老鼠仓”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不管赚没赚钱,只要敢碰红线就重罚。而且现在的监控技术越来越先进,交易数据一比对,哪些账户跟着机构“抄作业”一目了然,想靠小聪明躲过去基本不可能。

对投资者来说,与其盼着靠“消息”赚钱,不如守住三个原则:

1. 做“明牌”投资:像锂电、储能这种有政策支持、需求爆发的赛道,逻辑都摆在台面上,比模糊的“内幕消息”靠谱百倍;

2. 分散投资降风险:不要把钱全押在一只票上,哪怕是优质赛道,也得搭配不同板块的标的,避开单一风险;

3. 学会看合规记录:买基金或选券商时,先查一查公司有没有违规被罚的记录,远离“问题机构”。

最后得说句实在话:资本市场里,从来没有“躺赢”的捷径。汤某明这样的业内人士都栽了,普通人更该守住底线,靠研究和逻辑赚钱,这才是能走得远的投资之道。毕竟,监管越来越严,那些想钻空子的人,迟早会为自己的贪心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