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贰臣
发布时间:2025-11-14 00:09 浏览量:1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紫禁城里,十全老人正在翻阅新编的《贰臣传》——
看着157人的名单,乾隆忍不住对和珅说:“你看这个龚鼎孳,先降闯又降清,该叫贰臣还是叁臣?”
和珅陪笑:“皇上圣明,这等人物,当真是……能屈能伸。”
要讲清楚这群人的故事,得从一则神神叨叨的事儿说起。
01神仙也无奈的预言
这个故事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记载的:
明朝有位谏官,某日闲来无事玩起了扶乩(jī)——
就是请神仙在沙盘上写字算命的高级游戏。
这位老兄别的不问,偏要问自己的寿数。
只见乩笔晃动,沙盘上显现出某年某月某日的字样。
谏官掐指一算,好家伙,就在眼前了!
这位大人顿时如霜打的茄子,整日唉声叹气。
同僚们发现,他下朝时总盯着宫墙发呆,路过棺材铺都要驻足片刻。
可戏剧性的是,到了判定的死期,这位老兄居然啥事没有。
(届期乃无恙)
更神奇的是,明朝亡了,他反倒在新朝官运亨通,直做到九卿高位。
某日同僚家又请神,巧的是来的还是那位“老熟人”。
这位如今已是朝廷重臣的官员当即质问:“当初你说我要死,怎么没应验?”
沙盘上缓缓出现五个大字:“君不死,我奈何?”
“(到了死的时间)你不去死,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满堂宾客忍俊不禁,看这话说得。
却见这位大人盯着那行字愣了半天,突然脸色煞白,啥也没说,起身就喊人备车溜了。
后来有心人才悟出,神灵预言的死期,正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的甲申年三月十九日。
原来神仙说的“死”,是忠臣该随君王赴死,可这位老兄选择了“不死”,当真是神仙也无奈啊!
02百官迎闯的众生相
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着缥衣,骑着乌骓马,大摇大摆地从承天门走进皇宫,那派头,仿佛他已经是这天下的主人。
北京城的老百姓倒是挺识时务,听说新主子来了,赶紧在门口摆上香案,贴上“顺民”二字,管他是姓李还是姓朱,只要能让日子过下去就行。
可最讽刺的,是那些前一天还在朝堂上向崇祯皇帝表忠心的官员们——
这帮人里,上到内阁大学士,下到普通翰林,从文臣到武将,从太监到勋戚,几乎涵盖了明朝官场的各个层级。
他们扔掉了往日的官服,换上便装,要么躲在家里瑟瑟发抖,要么就急不可耐地跑去跟大顺军表忠心。
高级文官——内阁大学士魏藻德,他不仅主动叩见李自成,还痛斥旧主“昏庸无道”,把当年中状元时对崇祯说的“肝脑涂地”忘得一干二净。
有趣的是,当他看到李自成皱眉时,立即话锋一转:“然闯王神武,实乃天命所归!”
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方求效用,那敢死?)
这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本事,要是放在现在,估计能去当演员了。
1640年殿试的时候,崇祯问魏藻德:“流寇压境,如何破局?”
魏藻德答曰:“雪耻先要知耻。”
龙心大悦,当场定为状元。
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魏藻德在书房里焚毁与阉党往来的书信,转身对泣不成声的夫人呵斥:“妇人之见!李闯王也是汉人,这天下姓朱姓李有何区别?”
另一位大学士陈演,天天跟在李自成屁股后面,唾沫星子横飞地说——
您登基称帝乃是民心所向。
那急切的样子,仿佛李自成不称帝,他就活不下去似的。
兵部尚书张缙彦更狠,三月十九日那天,他直接打开正阳门,把刘宗敏的部队迎进了城,活脱脱一个“内应”。
这些人熟读史书,知道改朝换代时“站队”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抱住新主子的大腿,就能继续当他们的大官,享受荣华富贵。
中级官员里——翰林院的那帮人最让人不齿。
翰林院向来被视为“清流”聚集地,官员们一个个自诩饱读圣贤书,讲究礼义廉耻。
可城破之后,这帮人的“清流”面具碎得稀里哗啦。
翰林院检讨梁兆阳面见李自成时,把拍马屁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一口一个“大王救民于水火,真是神武不杀的圣人”,那肉麻的话,听得旁边的人都起鸡皮疙瘩。
翰林院编修周钟更是文采飞扬,他在劝进表中把李自成夸得比尧、舜还厉害,远远超过商汤和周武王。(“比尧、舜多武功,迈汤、武无惭德”)。
不知李自成听了会不会脸红。
这马屁拍得连李自成身边的牛金星都听不下去,小声嘀咕:“都是些啥玩意儿。”
地方将领里,唐通是把“反复无常”演绎到了极致的代表——
唐通于明亡前夕为宣化总兵、密云总兵等要职手握兵权,举足轻重。
崇祯皇帝曾召见唐通并赐莽服、玉带,对他寄予极大的希望。
但唐通终负所托,先降李自成,后降多尔衮,身份变换不定,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
要说最让人寒心的,还是太监群体。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这伙人本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
曹化淳作为崇祯朝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和总提督京营戎政,深受崇祯信任。
这个被崇祯视为心腹的太监,早就和心腹嘀咕好了:“皇上待咱不满,可闯王给的价码更高啊!”
最终他率先打开了北京城门。
曹公公的人物形象在金庸先生的小说《碧血剑》中很丰满,两面三刀,见风使舵,心狠手辣,罪大恶极。(大家可以看一看)
还有太监杜勋,在昌平就投降了大顺军,后来被李自成派回北京,跟崇祯皇帝谈判,张口就要崇祯割让西北一带,还让朝廷给大顺军发饷银。
虽然崇祯皇帝没答应,但这事儿一传开,北京城的军心民心瞬间就散了。
有人可能会问,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差役,人数是很可观,平日里耀武扬威,抓人、抄家本事一套一套的,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没影了?
这事儿估计只有曹化淳这帮太监心里清楚。
这帮人平日里仗着皇帝的信任,在朝廷里作威作福,整起自己人来手段狠辣,可真到了国家危难之际,一个个跑得比谁都快。
说他们连摇尾乞怜的狗都不如,真不算冤枉——狗至少还知道忠于自己的主人,而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荣华富贵。
这伙本身有残缺的人,你指望他们在危急关头共赴国难,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03清算大会
李自成刚进北京的时候,还想装装样子,搞搞“仁政”。
他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还贴了不少安民告示,让老百姓安下心来。
对于明朝的降官,他也表现得挺“宽容”,说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要投降,就能继续当官,不想当官的也可以回老家,要是敢藏起来不露面,就按死罪论处。
三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六日,大顺政权还搞了两次“招聘会”,从降官里选拔人才,。
可没过多久,李自成的“仁慈”就绷不住了。
大顺政权兜里没多少钱,军队又人多嘴杂,要吃饭要军饷,怎么办?
李自成一拍脑袋,想出个“好主意”——追赃助饷。
简单说,就是从明朝降官身上“榨油”,让他们把贪污的钱吐出来,充作军饷。
为了让这事儿名正言顺,大顺军还搞了个价目表——
内阁大学士要交十万两,
部院京堂、锦衣卫官员交七万或五万、三万两,
道科吏部官员交五万或三万两,
翰林院官员交三万、二万或一万两,
下面的小官也得按级别交几千两。
……
当刘宗敏搬出夹棍时,大顺军士兵拿着价目表,挨家挨户地上门“催款”,交不出钱就大刑伺候。
明朝降官们才恍然大悟:这不是改朝换代,而是清算大会!
最惨的当属魏藻德。
这位前大学士被抓起来后,挨了五天五夜的打,最后被活活打死,临死前还念念有词:“本欲报效新朝,奈何无缘……”
襄城伯李国祯也没好到哪儿去,同样因为交不出钱,被拷打致死。
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位开门迎闯的“功臣”,被索要十万两白银时痛哭流涕:“下官为官清廉,实在拿不出啊!”
刘宗敏冷笑:“你去年给周皇后祝寿,一出手就是三万两,现在装什么清官?”
据记载,大顺军在北京一共搜刮了七千万两银子,其中皇宫里就有三千七百万两,还有不少金子。
你划拉一下,看看应该有多少降臣被彻底清算。
那个在劝进表中把李自成比尧舜的周钟,李自成撤走北京,周钟居然又逃到了江南,后来被南明政权通缉并处死。
而率先开门的张缙彦,最终被流放宁古塔。
而开篇那个曾经被神仙预言自己死期的谏官,因为官阶不高,“仅”被索要三千两,反倒逃过一劫。
这个人是谁,我一直没有查证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说一说。
04《贰臣传》
我们来说说乾隆爷搞出的一本叫做《贰臣传》的花名册。
这时候大清已经坐稳江山一百多年了,天下太平,乾隆皇帝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但他回头一看历史,发现个问题:当年跟着咱老祖宗打天下的,有不少是明朝那边投降过来的官员。
这些人,你说用了他吧,确实功劳不小;
可要从“忠君爱国”这面大旗来讲,他们毕竟是叛过一回的。
这问题就有点尴尬了。
你大力表扬他们吧,那不是鼓励大家当墙头草吗?
你全盘否定他们吧,那他们为大清流的汗、立的功,难道就算了?
再说了,他们那些后人还在朝里做官呢,处理不好,人家心里得有疙瘩。
乾隆爷到底是个聪明人,手一拍:来啊,给他们单独立传!就叫《贰臣传》。
这名字起得妙,“贰臣”,俩主子,一听就不是啥纯粹人儿。
但乾隆高明就高明在,他没搞一刀切。
他又手一挥,把这批人分成了两拨——
一拨是甲编,以洪承畴、祖大寿为代表。
这帮人虽然换了老板,但对新公司那是真卖力气,兢兢业业,业绩突出,属于“跳槽”成功的典范。
乾隆把他们放这儿,意思是:功劳嘛,朕还是认的。
另一拨是乙编,比如冯铨这类人。
他们在明朝没混明白,到了清朝还是庸庸碌碌,属于在哪边都“划水”的角色。乾隆把他们扔这儿,意思是:你们这号的,纯属没节操还没本事。
您瞧,这么一分,效果立竿见影。
对甲编那伙人的后代,皇上算是给了面子,咱祖上好歹算“有功之臣”,心里舒坦点,继续给朝廷卖命。
对乙编那群人,正好拿来当反面教材,教育天下人:看见没?不忠不义还没能力,就是这下场!
乾隆这一手,既坚持了“忠君”这个核心思想不动摇,又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安抚了人心,还顺手完成了意识形态的精准打击。
一番操作下来,既巩固了统治,又彰显了圣明,可谓一石多鸟。
大家一定打开网页《贰臣传》和《逆臣传》,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
无论在哪个时代,“忠诚”或许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廉耻”二字,永远是做人的底线。
明末的那些降臣,恰恰丢掉了这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才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人唾弃。
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人的选择,无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由自己书写。
它让怕死的人活着,却让他们以最不愿的方式“青史留名”;
它让背叛者暂时得利,却让他们在故纸堆里永世不得超生。
而那些真正不朽的,是即便在黑暗中也要坚持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点东西。
余音: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鲁迅先生说:我知道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甘肃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