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就查养老金,95后把养老焦虑活成日常

发布时间:2025-11-14 23:44  浏览量:1

刚毕业就查养老金,95后把养老焦虑活成日常

打开招聘软件,除了薪资待遇和工作强度,“是否缴纳五险一金”“有无企业年金”已成为95后求职者必问的核心问题;刚拿到第一份工资,就有人迫不及待打开手机银行,研究个人养老金开户流程和投资产品;社交平台上,“23岁如何规划退休”“月薪4000养老攻略”等话题动辄收获上万条讨论——这群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年少不知养老愁”的刻板印象,将养老规划悄悄融入了日常生活。

在很多人眼中,刚毕业的年轻人本该是“月光族”的代名词,忙着体验生活、追逐梦想,可如今的95后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清醒。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显示,60.3%的受访者认为31-45岁是养老储备的理想起始年龄,但这一数据正在被95后不断刷新。某招聘平台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近72%的95后求职者在面试时会主动询问养老相关福利,较三年前提升了48个百分点,“养老保障”已成为仅次于薪资的第二大择业考量因素。

24岁的李然是上海某广告公司的新人,入职刚满3个月,就已经把养老规划提上了日程。每天午休时,她都会和同事讨论个人养老金产品,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各类产品的收益率、缴费规则和税收优惠政策。“刚毕业时觉得养老是几十年后的事,但看到人社部的数据,才知道提前规划有多重要。”李然打开个人养老金账户给记者看,她每月固定存入1000元,选择了风险适中的养老目标基金,“虽然现在工资不高,但每个月挤一点,长期坚持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储备,而且还能享受个税优惠,相当于国家给的‘养老红包’。”

像李然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茶水间,“养老规划”已成了年轻员工的热门话题,大家会分享开户攻略、产品测评,甚至组建了“养老理财交流群”。25岁的程序员王浩坦言,自己的养老意识源于父母的经历:“我爸妈退休后只靠基本养老金,虽然够用,但想出去旅游、享受生活就显得有些拮据。我不想以后过这样的日子,所以现在就要未雨绸缪。”这种对品质晚年的追求,让95后不再满足于仅依赖基本养老保险,而是主动探索多元化的养老储备方式。

年轻人的养老意识觉醒,离不开政策的持续赋能与支持。2024年12月1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铺开,从原先的36个先行城市推广至全国,让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发适配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专属产品,构建起覆盖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体系,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作为国家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养老金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可。该制度实行封闭管理,每人每年缴费上限12000元,缴费阶段可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免征税,领取时按3%优惠税率缴纳个税,长期持有收益显著。中国银行的测算数据显示,25岁开始每月定投1000元个人养老金,按年化6%的收益率测算,60岁时账户价值可达近百万元,能有效补充退休后的收入缺口。

除了个人养老金这一“第三支柱”,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体系的“第二支柱”,也成为95后择业的重要加分项。人社部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已突破3.6万亿元,参与企业近16万家,覆盖职工3241.84万人;职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达3.11万亿元,自2019年启动市场化运营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4.42%。这种“企业缴费+个人缴费”的模式,让年轻人的养老储备实现了“事半功倍”。

在央企工作的26岁职员陈昊,对此深有体会。他所在的单位实行“个人缴纳4%、企业匹配8%”的企业年金制度,相当于个人每投入1元,企业就补贴2元,这种“三倍效应”让他格外重视这项福利。“每个月发工资后,我都会特意查看企业年金账户的收益变动,看着余额一点点增长,心里就特别踏实。”陈昊说,身边不少同学在找工作时,都会把企业年金作为重要参考,“现在大家找工作不只是看眼前的薪资,更看重长期的保障,有企业年金的工作会更有吸引力。”

政策红利的释放,也让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24年8月,北京亦庄推出人才年金专项补贴政策,对建立企业年金并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给予最高每人每年1.5万元的补贴,鼓励更多企业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障。泰康养老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年轻员工对企业年金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五年前几乎没人询问账户情况,现在很多职工都会定期查看收益变动,这种变化反映了年轻人养老意识的质变”。截至2025年一季度,泰康养老企业/职业年金受托管理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稳居行业前三。

不过,年轻人在养老规划过程中,也面临着产品选择难、专业知识不足等困惑。25岁的电商运营小林坦言,各类养老金融产品条款复杂,专业术语太多,让人难以抉择。针对这一痛点,市场机构纷纷创新服务模式,泰康养老推出的“职域服务”通过企业平台集中宣导、协助报税,有效降低了参与门槛,目前已服务个人养老金客户超17万人。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则通过手机银行简化开户流程,推出一键定投、收益可视化等功能,让年轻人操作更便捷。

与此同时,年轻人获取养老知识的渠道也日趋多元。不同于父辈依赖银行理财经理的建议,95后更倾向于通过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学习养老知识,通俗易懂的科普短视频、图文攻略备受青睐。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养老理财”相关内容的播放量同比增长230%,其中90%以上的创作者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用同龄人听得懂的语言分享经验,让养老规划不再是遥远而专业的话题。

值得关注的是,95后的养老规划不再局限于资金储备,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前布局。在一线城市,“养老规划下午茶”成为部分企业的热门福利活动,员工们聚在一起学习养老知识、交流投资经验;社交媒体上,“95后养老生活图鉴”话题下,年轻人分享着自己的多元规划:有人提前考察养老社区,锁定适老化设施完善、社群活动丰富的晚年居所;有人坚持健身储蓄“健康养老金”,为高品质晚年生活打下身体基础;还有人约上好友组建“养老搭子”,约定未来一起入住养老社区,共享晚年时光。

95后珠宝设计师王敏,就早早购入了附带养老社区优先入住权的年金保险。在实地考察时,她重点关注了适老化卫浴系统、紧急呼叫装置等细节,更被社区内的瑜伽舞蹈、戏剧油画等兴趣社群吸引。“父母那一代把养老等同于生存,但我们要的是有品质、有乐趣的生活。”王敏说,提前锁定养老资源,不仅是为了晚年的安稳,更是为了保留生活的选择权。这种全方位的养老规划,展现出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责任担当。

从刚毕业就查养老金,到主动探索多元养老方式,95后的养老焦虑,本质上是对未来的清醒认知和对生活的掌控欲。他们没有被现实压力击垮,而是用理性和行动为自己的晚年生活铺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生活成本上升的当下,这种提前规划的意识,不仅能为个人未来增添保障,更能推动整个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政策的支持、机构的创新、个人的努力,三者形成合力,正在为年轻人构建起更坚实的养老保障网。无论收入高低,无论身处何种行业,提前规划、积少成多,都能在未来收获一份安稳与从容。95后用实际行动证明,养老规划不是焦虑的体现,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话题讨论:你今年几岁?是否已经开始规划养老?在你的养老计划中,是更看重资金储备、健康管理,还是养老环境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