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休学孩子,都能成功复学!只要父母不掉进这两大“坑”
发布时间:2025-11-12 22:59 浏览量:1
“老师,我的孩子不上学了,我们该怎么办?他这辈子是不是就完了?”
这种问题,这些年我听了太多了。每次听到,我都特别心疼这些当妈的。
接触过几百个休学家庭后我发现:
几乎所有休学的孩子,内心都藏着重返校园的渴望。
真正阻碍他们的,往往不是学习能力,也不是心理创伤本身,而是父母在焦虑中踩进的两个“坑”。
01
第一个坑:心里太着急
孩子休学后,家长有很多“灾难化的想象”:
“一步慢,步步慢,休学这么久,将来还能考上大学吗,到了社会上可怎么混?”
“看着他这样每天无所事事,我心如刀绞。我必须想办法,找资源,找方法,推动他往前走。如果我只是看着,那就是不负责任。”
“别人孩子一推就复学了,我是否也可以推孩子一把?”
这一急起来,就容易管不住自己。
孩子任何一个细微的行为,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晚睡了一小时,是不是黑白颠倒更严重了?
今天孩子叹了口气,感觉情绪又恶化了;
孩子总反锁房门,是不是彻底不信任我了?
家里的氛围像是扫雷区,紧张得一触即发。
看见孩子没那么颓丧了,马上就想:是不是能试着回学校了?
越过孩子私自联系老师、办理复学手续;
疯狂加入复学群、收藏各种育儿干货,看到A方法就试A,听到B专家就找B,“病急乱投医”。
今天带孩子去旅游,明天催着去做心理咨询。
家长迫切想让孩子行动起来,证明“问题在解决”,缓解自身压力。
越着急,孩子越好不起来。
孩子异常敏感,他们能精准地捕捉到你这份焦虑。
你的每一次“试探”,每一次小心翼翼的询问,在他们听来,都汇成了一句潜台词:“你快点好起来,回去上学!”
家长不是超人。只有家长自己的情绪稳定、内心有力量,才能成为孩子可靠的支柱。
02
第二个坑:无底线接纳,什么都不敢管
有的家长看见孩子休学在家,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之前的包办控制,变得小心翼翼。
遇见一位妈妈是一位老师,之前总是拿高标准对待孩子,非常严厉。
当孩子休学后,她异常恐慌,学了很多,认为是自己对孩子不接纳,导致孩子叛逆心理严重。
孩子休学后,在家昼夜颠倒的打游戏、玩手机,想点外卖就点外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家人颐指气使,毫无尊重。
要是之前,她肯定上来就各种批评指责。
如今她只敢站在孩子房间门口唉声叹气,不敢大声说话。
这位妈妈跟我说:“之前都是我的错,现如今,我怕我管严了,孩子又想不开自伤。”
但她也有不解:“网上不都说要无条件接纳吗?可是我静待花开了这么久,孩子怎么一点变化都没有呢?”
孩子抑郁休学,当妈的恨不得把所有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
但如果一味接纳,不施加任何引导或压力,甚至提供比上学时更舒适的环境,没有任何要求。
孩子每一次向下的“试探”都很顺利,这让孩子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
“只要我逃避困难,表现出痛苦、沮丧等反应,父母就只能任由我宣泄,满足。”
孩子会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从而陷入“无力-逃避-更无力”的恶性循环。
03
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家长先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的情绪稳定程度,决定了孩子复学的速度。
我们做父母的太着急了,着急的原因是我们下意识的想保护、想帮助我们的孩子,可在这一视角下,孩子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弱者”。
很多时候明明我们情绪都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却还要假装没事。
如果父母的负面情绪池是满的,不但无法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甚至还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给孩子,对孩子造成伤害。
所以,父母想支持到孩子,就要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要注意的是,不是控制,而是管理。
情绪不是孩子带给我们的,是我们无法承担或接受孩子的厌学休学,是我们无法为这件事负责引发的。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行为焦虑时,可以慢慢地练习,让自己觉察一下:
我现在有情绪,这是我自己的情绪,我不可以把它释放给孩子,但是我也不评判责怪自己的情绪,我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把它们释放出来。
我可以找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写一写情绪日记,可以去运动,也可以去做一些让自己轻松愉悦的事情放松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后,我们就变得越来越稳定,接纳孩子负面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强。我们也就成了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主通道。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死磕时间,而是想着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爱被信任。站在孩子的位置去思考,放下父母的自恋。
“无条件接纳”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它的本意是:
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我都爱你这个人,接纳你的感受。但我接纳你的感受,不等于我同意你的所有行为。
如果从一开始,我们设定好明确的原则和底线,让孩子明白,我可以理解你,我也知道这种感觉很多不好受,但哪些行为是坚决不可以的,孩子就会“有度”。
关键在于永远理解和接纳孩子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挣扎。
但同时,要对具体的行为设立清晰、合理且坚定的界限。
比如可以说:
“我看到你现在去学校感到非常痛苦和害怕,我接纳你的这种感受,这一定很难熬。我们一起来看看,能做点什么让你感觉好一些,但上学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事情。”(接纳感受,引导行为)
“你可以对我表达你的愤怒和难过,我在这里听着。但摔东西/骂人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可以试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设立行为边界)
孩子休学这事儿,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我手上那些孩子,后来大部分都回学校了。有的用了两三个月,有的用了半年多,还有的快一年。但都回去了。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正在休学,先把心放下来。
别太着急催孩子,也别什么都不敢管。
找个平衡点,让孩子知道你在,但不会逼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但不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相信你们的孩子,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