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了,很多儿女不跟上一辈的人来往,形同陌路,原因有三个

发布时间:2025-11-15 12:20  浏览量:1

不再愿意走动的理由,说起来三言两语不够,但归根结底,无外乎那几层意思。

古人言“亲不在,礼难续”,父母在时,是牵住亲情的一根绳。绳断了,人也散了。

很多儿女心里清楚,以前的往来,多半靠父母撑着,少了那句“走,去看看你伯伯”,路也就荒了。

有人说:“他们从不来看我,凭啥我主动。”一句心凉话,断了两家的念想。

也有人坦白:“有事才来,无事不问”,原来的热络,其实是人情的客套。

更现实的是,各自生活忙得团团转,既无义务,也无习惯,再走动便成奢侈。

有儿女劝伴侣:“过年就陪我爸妈,不必走那么多亲戚。”夫妻和睦,胜过外面的热闹。

岁月像一把筛子,把亲疏筛得清清楚楚。留下的,不是上一辈安排的亲,是自己愿意珍惜的人。

故,不愿再来往、形同陌路,说也说不尽,但归在一处,主要原因无非这3个。

在现实里,年纪大的亲人,多半守着老屋,面朝土地过日子,而年轻一辈早就奔向外地谋生了。

有些人因为婚姻扎根异乡,有些人因为事业漂泊四方,久而久之,返乡成了奢侈。

父母健在时,逢年过节总要回一趟,心里想着“尽份孝”,顺道去长辈家端杯茶。

父母不在后,牵挂断了,脚步也轻了,漂泊成了常态,节日也懒得折腾回去。

长辈家里偶尔有喜事,还会托人捎句话:“记得来喝杯喜酒。”年轻人只是淡淡回一句:“帮我随个礼。”

有些连礼都省了,心里认定“我这辈子都不在老家落脚”,亲情自然也就散在风里。

想想看,从大城市折腾几天,只为吃一席酒,花钱花力,还落不着好,年轻人心里本能抵触。

说白了,为了一顿饭耗上几天时间,几乎不符合现代社交的逻辑。

父母不在了,连清明都未必回乡上坟,那些往来密切的长辈,也难再走动。

有些感情,不是断绝,而是慢慢淡了;不是不念,而是心力不够了。

愧疚会有,但时间长了,也就无波无澜了。

念得深的长辈,过年打一通电话,发个红包,彼此问候一句,也算尽情义。

剩下的,慢慢成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成了电话里也叫不出口的“您”。

如古人言“人情似水”,水过境迁,清浅自明。

父母不在了,家乡是回忆,不再是归处。

再走一趟,也只是客,而不是子。

越走越远,越漂越轻,再深的根也会松。

不是无情,而是无处安放对家的眷恋;不是不走动,而是走不回去。

一切终归一句话:父母不在了,留住了牵挂,却留不住脚步。

朋友小梁曾说过一段让人心凉的往事,让他明白了“亲戚”两个字里藏着多少无奈。

他父亲是兄弟姐妹里的老大,常年在农村撑着一家子的日子。

叔叔、姑姑、伯伯都在城里住,条件比他父亲好得多,却在祖母年迈后纷纷找理由不露面。

有人甚至说:“老大的财产都拿了,养老是他的事。”话说得云淡风轻,却扎人心。

祖父母留下的所谓“财产”,不过两间旧屋、几亩薄地,连存款都没影子的。

小梁的父亲独自扛起赡养的责任,钱花得肉疼,还得忍着一肚子委屈。

小梁看在眼里,火在心里。

更讽刺的是,父亲去世那天,这些长辈红着眼说:“这家,多亏有你啊。”

小梁听着只觉得苦涩,那些年父亲撑着的辛劳,没人记得。

追溯更早,他上初中缴不起学费,没有一个长辈愿意伸手。

高中住到城里伯伯家,被冷嘲热讽一句句怼得抬不起头。

事实证明,长辈不一定是靠山,有些只是看热闹的人,遇事比外人还冷。

上一代人本就与小辈没有深厚的情感积累,只是看在父母的情面上,走个形式。

父母在世时,晚辈还会勉强维系一份“长幼有序”的体面。

父母不在了,这层薄面也消失了,来往自然就淡了。

那些埋下的矛盾和怨气,悄悄长成了隔阂,推着两辈人的关系走向沉寂。

说到底,血缘是天生的,深情却是靠养的。

上一辈对你无情,晚辈又为何要深情回报?

当家庭的主心骨离开了,亲戚之间的关系也失了焦点。

大家心照不宣,能不往来就不往来。

因为走到最后才懂得一句老话:“亲有亲的名,人有人的心。”

父母不在了,剩下的亲情,大多只是血缘,少有温度。

从小我们都盼着有人能撑腰,父母在前,兄弟姐妹在侧,亲戚随叫随到。

等到真走进生活的风浪,才发现很多时候,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

我记得小舅舅家里存款不少,过年饭桌上说得响亮:“孩子们以后读书有难处,来找我。”

可我上高中缺学费,母亲登门求助,他却推开一句:“钱不归我管,我家那口子不省心。”语气轻飘,却把人心凉透。

至于姑姑,更是张口闭口喊穷,让人连提帮忙的念头都不敢生。

父母偏心也是常事,给儿女帮衬不一样,多的多,少的少,在婚事和买房上也有高低之分。

长辈们一次次的推脱,让我们这些晚辈心里渐渐失了依靠。

有时心里冒出一句:“反正靠不上你,讨好你干嘛。”这念头一旦冒头,亲情就开始褪色。

现代人越来越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自己的路得自己走。

许多年轻人离乡在外,交往的都是同事朋友,真正办事的圈子里,几乎没有亲戚的位置。

父母不在后,乡里那点牵挂更淡了,来往自然也就疏了。

说到底,一句话最中肯:“脚下的路靠自己,心里的事靠自己。”

亲情要走得远,得相互拉扯;若拉不住,就各走各的,也无可厚非。

父母在时,是家族的桥,消息往来都绕着他们,人心也有了落脚处。

父母离开后,这座桥塌了一半,你与长辈的事就断了线,连一句问候都变得稀薄。

亲戚间曾靠父母牵着走,如今少了纽带,人各有路,也就走得越来越散。

有人问:“怎么一年都不联系?”你也只能苦笑一句:“忙着过自己的日子。”

长辈的近况知道得越来越晚,甚至办丧事的消息,都是事后才从旁人口里听来。

人心隔了层窗纸,推一推觉得麻烦,不推也就算了,这是人之常情。

小家庭一天天安稳,就是最大的本事,正如一句话,“心安之处,便是故乡”。

聚散原本无常,看轻一点,心里也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