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筑气质 校地双赋能
发布时间:2025-11-15 14:28 浏览量:1
在天美艺术街区的更新中,政府与高校并非简单的甲乙双方,而是形成了相互赋能、彼此成就的良性生态。它不仅是天津城市更新的创新样本,更是一场关于校、产、城如何共生共荣的深度实验。
校地互融:从艺术高地到核心引擎
走在街区F栋一层的陶艺教室外,透过整面落地玻璃,雕塑系学生正专注打磨手中的泥坯。窗外,带孩子散步的居民驻足观看;窗内,学生的创作过程完整呈现。这种“相互凝望”,正是校区与街区融合的生动写照。
这处充满活力的空间,源于一场精心的资源整合。河北区住建委主任罗云透露了背后的合作模式:“我们深度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产权置换、空间使用权让渡等创新机制合力建设天美艺术街区,盘活了学校载体约1.7万平方米,改造闲置载体约1.8万平方米,还利用了1.8万平方米闲散地块资源,共同打造这个校地融合示范项目。”与此同时,街区深度联动美院,通过对壁画系、雕塑系和石膏馆等教学空间的修缮改造,打破传统教育的场域边界。
“过去我们在教学楼里闭门创作,现在创作过程完全开放,这种被注视让艺术创作更贴近真实,也更有责任感。”一位雕塑系学生说。
北洋书房是这片以红砖建筑为主的街区中独特的青砖历史建筑,天津美院社会美育工作站总站已经落地,“买得起的画廊”即将开业。这里将成为连接学院与市民的美育平台,让艺术从“被观看”走向“被体验”。
“艺术教育不该被围墙阻隔,而应成为滋养城市的活水。”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表示,“我们要让高校从文化高地,转变为城市美学的核心引擎。”
这种融合,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天津美术学院在“新艺科”改革中,主动拆除围墙拓展新教学实践场地,将壁画、雕塑等院系的专业课堂搬进街区,并推行“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校长公开课”“天美夜校”等系列举措,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沉浸式感受艺术场域之美。目前,雕塑系学术季正在举行,第一工作室课程展、《石退形进》石雕课程作品展等吸引很多人到场参观,圆厅内的一场场学术交流活动座无虚席。
依托位于天津之眼商圈的地理优势,街区开街后迅速成为区域文化新地标,日均客流量达到5000人次,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享,而是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
产业生根:从艺术种子到经济森林
漫步街区,艺术与产业的融合呈现出丰富层次。这里既有美院毕业生的创业梦想,也有创新商业的战略布局,共同构筑了多元共生的市场生态系统。
在天纬路旁的“天津画材”店内,天津美院毕业生戚先生正在整理货架。今年7月入驻街区后,他的顾客群从以往的学生拓展到市民和游客,营业额有显著提升。“下一步要联合文创团队推出‘津派’文创产品,让画材也带上天津文化印记。”他说。
不远处的“添美艺术店”,是天津美院首个艺术家集合文创空间。货架上,“津城系列速写本”“我爱天津”积木冰箱贴、“天津之眼”手作等美院师生的创意商品琳琅满目。从雕塑工作室到独立设计师集合店,一批批美院毕业生将这里作为梦想起点。他们不再是街区的“过客”,而是扎根于此的“创主”。
街区为其提供了生长的沃土:低成本的创业空间、与市场零距离的展示窗口,以及由母校导师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创业导师团”。一条清晰的“人才-产品-产业”转化链在此形成。
与此同时,更大的产业布局正在快速展开。南、北扩展区5.22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将重点发展“非遗+新消费”与“数字+艺术”两大产业集群。南部引入刻砖等非遗项目,打造非遗产业化新模式;北部吸引虚拟现实、数字藏品等企业入驻,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圈。
“真正的产业创新,不在于引进多少远方的大牌,而在于培育多少身边的种子,并让它们长成森林。”负责街区运营的天津艺文润城城市更新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大方说。
城市织补:从空间更新到生态重建
在天美艺术街区的实践中,“生长”取代了“移栽”,“织补”超越了“重建”,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更新哲学。
街区保留了多栋历史建筑,承载记忆的载体没有被粗暴拆除,而是在“修旧念新”理念下获得新生。旧建筑成为美育中心、戏剧工作坊、艺术展厅;新业态如“青玺宴”“鹅岛”“TABLE A DELI”等城市首店与美院毕业生的主理人特色品牌比邻而居,形成多样餐饮、社交娱乐、零售等多元共生的布局生态。
天美艺术街区的独特价值,在于实现了“校区、街区、社区、景区”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校区作为“灵魂”,为街区注入持续的文化内容和创新人才;街区作为“脉络”,为校区提供实践平台和成果转化空间;社区作为“根本”,确保更新成果惠及民生、融入生活;景区作为“基底”,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提升区域吸引力。
河北区城发集团董事长刘伟介绍,项目从策划设计开始就坚持“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急不得,要精心培育。我们不仅要建设好,更要运营好,形成‘建设—运营—再生’的良性循环。”
这种融合逻辑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项目核心区招商签约率达91%,预计项目稳定运营后,产业规模可达10亿元,吸纳就业5000人。这里的价值,不仅在于招商率、客流量或产业规模,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城市更新的“方法论”:以文化为底色,拒绝千篇一律;以校地融合为路径,激发内生动力;以人民生活为落脚,追求长久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街区更新始终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东箭道小区多年未通的燃气终于接入,元吉里等五个老旧小区同步焕新,千余户居民直接受益。城市更新,从“风貌改造”走向“民生温度”,实现了“美美与共”的深层价值。
“过去觉得艺术高高在上,现在下楼遛弯就能看展,周末还能带孩子参加非遗体验。”元吉里社区居民刘阿姨说,“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受益人。”
河北区住建委主任罗云指出,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化学反应的生态重构。“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个完工的项目,而是一个永远在进化的有机体。”
站在新的起点上,天美艺术街区正在谋划更宏大的蓝图。街区将聚焦打造“邓颖超在女师陈列馆”与“天美博物馆”,以“场景叙事+数字赋能”激活历史记忆。同时,也将推出“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每年招募多名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支持和市场对接,打造艺术人才的“孵化舱”。
四个月,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只是短暂一瞬。但这场发生在海河之北的“天美实验”,正以其独特的融合逻辑,为“人民城市”的生长提供着一个新的样本。正如那写着“行走的人”的雕塑所暗示的:城市的前行,从来不是断裂的跨越,而是扎根历史、着眼人本的持续生长。(记者蒋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