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你成事,庄子教你通透
发布时间:2025-11-14 23:15 浏览量:1
庄子和老子谁的境界更高些?
有个读者给我发了条很长的私信。
大意是,他最近在读国学,尤其喜欢道家,但心里一直有个结,解不开。
他说,小乔,我读《道德经》,感觉老子就像一个站在宇宙之巅的程序员,冷峻、深刻,寥寥五千言,把天、地、人这套复杂系统的底层代码给你扒得干干净净。读完让人心生敬畏,甚至有点不寒而栗。
然后,他又去读《庄子》。
他说,感觉完全不同。庄子就像一个高维空间的艺术家,天马行空,嬉笑怒骂。他用一个个寓言故事,带你跳出人间的是非、得失、荣辱,去一个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里遨游。读完让人感觉无比通透、畅快。
最后,他问了我那个终极问题:
老子和庄子,到底谁的境界更高一些?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让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争论不休。
支持老子的,说他是道家之祖,是源头,是“体”。没有《道德经》那五千言打下的地基,庄子的所有思想都是空中楼阁。
支持庄子的,说他是集大成者,是升华,是“用”。老子只是画出了地图,而庄子是那个真正背起行囊,走完了全程,并且把沿途最美的风景描绘给你看的人。
我放下手机,走到院子里。
池子里的锦鲤正追着落下的树叶。
这个问题,如果用辩论赛的逻辑去回答,可以写出几百万字的论文,但最终还是一笔糊涂账。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比较“境界高低”,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竞争思维。是我们这个尘世间,习惯了给万事万物排个座次、分个高下的惯性使然。
而老庄思想的核心,恰恰是超越这种分别心。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跳出“比较”的陷阱。
我给他打了个比方。
老子和庄子,就像一家伟大公司的“创始董事长”和“天才CEO”。
创始董事长,是那个制定公司宪法、确立核心价值观、规划百年航向的人。他一般不轻易露面,他的话,就是公司的根本大法。他思考的是宇宙级的、规律性的、本质性的问题。这个人,是老子。
天才CEO,是那个在董事长制定的宪法框架内,把公司的业务、文化、品牌做到极致,玩出花样,带给所有员工和用户超凡体验的人。他负责具体的“活法”,负责解决当下的“烦恼”,负责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司的魅力。这个人,是庄子。
你说,是制定宪法的人牛逼,还是把公司做到世界第一的人牛逼?
这个问题,有意义吗?
他们俩,根本就不在一个岗位上,承担的也不是一个使命。他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是一体的两面。
缺了谁,这家伟大的公司都无法成立。
老子,给我们的是一套“宇宙说明书”。
他告诉你,世界的底层规律叫“道”。道,无形无相,但支配一切。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他告诉你,为人处世要“上善若水”,要“处下不争”,要“无为而治”。这不是叫你躺平,而是让你像水一样,懂得在何时积蓄力量,何时奔流而下,懂得用最柔软的方式,克服最坚硬的障碍。
他告诉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任何事情发展到极致,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所以,身居高位时要懂得收敛,身处低谷时不必绝望。
《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句句天机。它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日常行为指南,它更像是写给帝王、将相、顶级操盘手的“屠龙之术”。
你看历史上,真正把老子学通透的,都是些什么人?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成之后,立马“辟谷学道”,飘然而去,得以善终。他深谙“功成者身退,天之道也”。
范蠡,辅佐勾践灭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后,他果断放弃一切,泛舟五湖,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他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曹参,当了宰相,“萧规曹随”,整天喝酒,啥也不干。别人问他,他说,高祖和萧何已经把制度定好了,我们照着做就行,别瞎折腾。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精髓。
这些人,都是顶级的“玩家”,他们读懂了游戏规则,所以才能在游戏里游刃有余,并且在游戏快要“通关”时,知道如何安全退出。
老子,就是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老子的出场,极具深意。
孔子,这位人间最积极的入世者,曾专门去向老子请教“礼”。结果,老子一番话,把孔子说得云里雾里,回去后三天说不出话来。他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在孔子这位“人间圣人”眼中,老子如龙,是另一个维度的存在。
老子最后的身影,是骑着青牛,悠悠然要出函谷关,去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守关的令尹叫尹喜,他夜观天象,知道有圣人要经过,就提前清扫道路,恭候大驾。见到老子,他苦苦哀求,说先生您就要隐世了,能不能为后人留下一点智慧?
老子没法推辞,于是写下了那五千言。
写完,交给他,然后,绝尘而去。
从此,人间再无老子。
你看这个出场和退场,多么的“道”。他就像宇宙规律的“信使”,把最重要的信息送到人间,任务完成,瞬间消失,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没有创立学派,没有周游列国,没有收徒讲学。他只是把“道”本身,原原本本地扔给了你。
这,就是“创始董事长”的格局。他制定了宪法,然后就退居幕后,让公司自行运转。
那么,庄子呢?
庄子,是那个把这部“公司宪法”研究透了之后,活成了一个“行走的范本”的天才CEO。
如果说老子是“立言”,那么庄子就是“立行”。
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回答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彻底领悟了“道”之后,到底能活得多么的自由和通透?
历史上关于庄子的记载,每一个都堪称行为艺术。
最有名的,莫过于“拒为楚相”。
楚威王听说庄子是个人才,派了两个大夫,带着厚礼,去请他出山做宰相。
这个职位,是当时天下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
那两位大夫找到庄子的时候,他正在濮水边钓鱼,头也没回。
庄子拿着鱼竿,淡淡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还用锦缎包着,供在庙堂之上。那么请问,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让人供着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爬呢?
两位大夫立刻回答:那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了。
庄子笑了,挥了挥手:那你们就请回吧,我也想到泥地里拖着尾巴爬。
这个故事,就是庄子对老子“功成者身退”思想的极致演绎。
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功名利禄,所谓的相位尊荣,不过是一个华丽的“灵堂”。你一旦坐上去,你就死了,你就成了一具被供奉的骸骨。而真正的生命,是在泥地里打滚的快乐。
他是在用自己的选择,给《道德经》做“注解”。
还有一个更震撼的故事,是他妻子去世。
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一进门,惊呆了。庄子不但没有悲伤痛哭,反而岔开双腿,一边敲着一个瓦盆,一边唱歌。
惠子非常生气,说:你老婆跟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居然还敲盆唱歌,你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你别急,听我说。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难过呢?但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人本来就是从‘无’中来的。最开始,没有生命,后来有了‘气’,气变成了‘形’,形又有了生命。现在,她不过是循着这个过程,又回去了。这个过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她已经安息在天地这个大卧室里了,我如果还在这里哇哇大哭,那不就说明我太不懂‘天命’了吗?
这番话,不是冷血,而是彻彻底底的通透。
这是把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内化到了骨髓里,用来消解人生最大的痛苦——生死离别。
老子告诉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就活给你看,什么是真正的“法自然”。
所以,你会发现,《道德经》通篇都在讲“规律”,像一本物理学教科书。《庄子》通篇都在讲“故事”,像一本天马行空的漫画书。
老子提供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骨架。
庄子则是在这个骨架之上,填入了血肉、情感、想象力和无尽的生命细节。
老子是根,扎在最深的土壤里,你看不到它,但它决定了整棵树的生死。
庄子是花,开在最显眼的枝头,你看得到它的绚烂,它的芬芳,它的自在。
你问花和根哪个境界高?
没有根,花开不出来。
没有花,根长得再好,也无法展现它的生命力。
那么,这个千年之辩,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到底有什么用?
用处太大了。
可以说,我们现代人的一切精神内耗,都源于老庄的“失衡”。
很多人,只学了“庄子”的皮毛,没学“老子”的筋骨。
他们向往庄子的逍遥,向往那种“爱谁谁”的洒脱。于是,在该努力建立自己生存根基的时候,选择了“躺平”。在该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选择了“逃避”。
他们把庄子的“无所谓”,当成了自己懒惰和怯懦的借口。
结果呢?
没有老子思想里那种对“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对“实力”的默默积蓄,你所谓的“逍遥”,不过是毫无根基的“飘摇”。
一阵风浪过来,第一个被打翻在地。
你连在泥地里打滚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你脚下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那片“泥地”。你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别人的施舍。
这种“伪庄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精神陷阱之一。
还有另一种人,他们只学了“老子”的权谋,没学“庄子”的解脱。
他们把《道德经》当成了纯粹的成功学、关系学。
他们精于算计,深谙人性,懂得如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懂得如何“以柔克刚”。
他们可能在事业上非常成功,在世俗的权力游戏中玩得风生水起。
但他们活得累。
因为他们内心没有一平米的“自留地”,没有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逍遥游”的去处。
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被外界的得失成败所牵引。赢了,狂喜;输了,沮丧。别人的一个眼神,都能让他们彻夜难眠。
他们用老子的智慧,给自己打造了一个黄金的牢笼。虽然拥有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
这种“伪老子”,是另一个时代的精神病症。
那么,一个真正健康、通透的现代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应该是“内用老子,外显庄子”。
或者说,“以老子为骨,以庄子为神”。
什么意思?
就是在你人生的“内核”层面,你必须像老子一样,去下笨功夫,去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你要搞懂商业的本质,人性的底层逻辑,财富的积累法则,社会结构的运行方式。
你要像水一样,懂得在低谷时积蓄能量,默默深耕自己的专业能力,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你要有“处下”的智慧和耐心。
你要懂得“反者道之动”,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周期,有起伏。在顺境中保持敬畏,在逆境中积攒势能。
这,是“老子”的部分。是你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你行走江湖的“金刚铠甲”。它保证你不会被这个残酷的世界轻易击垮。
但是,只有这个是不够的。
在你人生的“外显”层面,你要活得像庄子一样。
当你通过“老子”的智慧,获得了足够的生存资本和安全感之后,你要学会给自己“松绑”。
你要明白,你努力赚钱,不是为了成为钱的奴隶,而是为了拥有可以说“不”的权利。就像庄子,他不是没能力当宰相,而是他看穿了宰相这个身份背后的“不自由”。
你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钓一条鱼的快乐,看一片云的悠闲,和朋友聊一个下午的惬意。这些精神上的愉悦,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
你要拥有“游戏心态”。把工作、事业,都当成一场有趣的游戏。尽力去玩,但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赢了很好,输了,吸取教训,下一把再来。不执着于成败,你就获得了内心的自由。
你要懂得生死的真相。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想通了这一点,你生命中99%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这,就是“庄子”的部分。是你获得幸福和解脱的法门,是你抵御精神内耗的“逍遥披风”。
老子,教我们如何“成事”。
庄子,教我们如何“通透”。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既能在世俗中努力“成事”,又能在精神上保持“通透”。
他白天可以在会议室里跟人为了一个合同的细节,争得面红耳赤。这是“老子”的入世。
晚上回到家,他能一秒钟放下所有工作,陪孩子搭积木,跟爱人看电影,享受当下的宁静。这是“庄子”的出世。
他在事业上升期,会全力以赴,抓住机遇。这是“老子”的“为”。
当他功成名就,他会懂得放权,懂得退后,去享受生活,去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性。这是“庄子”的“无为”。
这种状态,才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生命状态。
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可惜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从未真正地整合过它们。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术”的教育,而不是“道”的教育。我们学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稳定、自洽的“心智操作系统”。
没有这个底层的操作系统,你学再多的老子,也只是权谋;学再多的庄子,也只是逃避。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想要了解电子书的目录,欢迎添加好友:XH411286,备注头条《格物心法》。
它不是什么玄学,也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
它是一套由50个顶级思维模型组成的,可以帮你重塑认知框架的工具箱。
比如,第一阶的“清扫心智”,里面的“奥卡姆剃刀”和“第一性原理”,就是教你如何穿透复杂的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建立你“内核”的第一步。
第二阶的“决策模型”,如“逆向思维”和“第二序思维”,是让你在人生的关键路口,能做出更符合“道”的长期选择。
第三阶的“系统思维”,会让你彻底明白,世界万物是如何像一张网一样相互关联、动态演化的。你将获得一种“上帝视角”,理解“福祸相依”和“周期循环”的底层逻辑。
第四阶“博弈与概率”,则是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为你装上导航仪,让你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规避风险。
而到了第五阶的“智慧圆融”,你会学到“控制二分法”这样的终极心法。它会告诉你,哪些事情是你必须全力以赴去掌控的(比如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哪些事情是你必须坦然接受、一笑置之的(比如别人的看法和无法改变的过去)。
这,就是通往庄子式“逍遥”的路径。
这50个思维模型,就像50个台阶。一步一步,帮你把老子的“规律”和庄子的“自由”,真正地融合到你自己的生命里。
它给你的,不是一条鱼,也不是一张渔网,而是制造渔网的整套“工业母机”。
当你把这套系统内化之后,你再去看老子,再去看庄子,你看到的,将不再是两个彼此对立的“境界”,而是一个完整生命体的“体”和“用”。
你将懂得,如何在红尘俗世中,建立自己坚不可摧的“根”,又如何在精神世界里,开出那朵自由自在的“花”。
老子和庄子,谁的境界更高?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境界,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