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资本运作下,男明星为什么越来越:女性化?

发布时间:2025-11-15 15:57  浏览量:1

当中国难以筹拍新版《水浒传》,原因竟在于全国范围内,难以寻找到105位符合传统男性气质的演员。

这一现象背后,男明星女性化并非单纯的审美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现象,随着女性经济能力提升,她们也产生了对“美男子”的消费需求。

资本通过长达四十年的运作,逐步塑造并影响了公众的审美取向。

这一审美变迁最早起源于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女性收入显著增加。正如“食色性也”所言,男性乐于消费女色,女性同样愿意为愉悦付费。

于是男公关俱乐部逐渐兴起,牛郎文化进入鼎盛期。娱乐公司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开始批量打造以木村拓哉为代表的“花美男”偶像。

与早期高仓健等冷面硬汉不同,这批偶像没有夸张肌肉与硬朗轮廓,取而代之的是精致五官与略带阴柔的气质。

他们精准契合了日本女性的审美转向,迅速成为国民级艺人。

英国心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对肌肉的狂热远低于男性想象。浑身腱子肉的体型更符合男性审美,许多女性甚至认为过于健硕显得粗鲁。

发展心理学进一步指出,在生存条件恶劣时,人们更崇尚阳刚肌肉型男性,因其代表力量与安全感。

而当生活富足后,过度发达的肌肉易被视为攻击性强的象征。因此在经济富裕阶段,女性更倾向喜爱木村拓哉这类温柔阴柔的男性。

1996年木村拓哉成为首位代言口红的男星,短短几十秒广告带动该款口红销量突破300万支。资本从中嗅到商机,颜值高的男明星能极大激发女性消费欲望。

于是日本娱乐业开始加速培养具有中性美、阴柔美的男艺人,美妆品牌也纷纷启用男性代言人。

经济与娱乐产业较为发达的台湾地区很快效仿这一模式。2001年,《流星花园》与F4组合横空出世。该剧火爆程度堪称现象级,几乎所有女性观众为之疯狂。该剧直接改变了两岸三地的审美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几十年中国主流审美始终以硬汉风格为主导。

1998版《水浒传》中武松、鲁智深等角色均由肤黑方脸、肌肉健硕的演员饰演,与阴柔气质毫无关联。

彼时“奶油小生”并非褒义词,唐国强走红初期被批为“花瓶”,一度无戏可拍。《流星花园》一度因被指误导青少年而遭地方台禁播,却无法阻挡F4代表的清秀男星形象在内地走红。

表面看来是《流星花园》与F4改变了国人审美,实则他们恰逢其时。2000年前后正是中国人均收入增速最快的阶段。

温饱问题解决后,娱乐消费增长推动审美演变,更符合女性偏好的“小鲜肉”被市场筛选出来,逐步取代阳刚硬汉成为内娱主流。

为何如今不少男星愈发“楚楚动人”甚至引发争议?这便需追溯韩国资本的精细运作。2005年电影《王的男人》上映,不仅刷新韩国票房纪录,更捧红演员李准基。

与以往花美男不同,李准基相貌可用“美艳妩媚”形容。他出道初期因长相秀气屡屡碰壁,试镜两百次均告失败,然而电影上映后,其代言饮料销售额飙升至100亿韩元。

李准基的意外走红让韩国资本反思,为何他如此受欢迎?结论是其楚楚可怜的外表与追梦屡挫的经历,激发了女性的母性与保护欲。

这为娱乐公司提供新视角,男性未必强势霸道,亦可脆弱需保护。沿此思路,韩国开始批量打造充满“易碎感”、为梦想拼搏的偶像,令观众产生保护与拯救冲动。

为塑造易碎感偶像,韩国资本对艺人外表提出更高要求。娱乐公司定期进行镜头测试,多角度拍摄并由专业人士评估整容需求。

通过外貌调整与表情管理,艺人被塑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再借综艺演出放大影响力,形成“颜值即正义”产业链。

久而久之,男星男性特质被进一步削弱。越来越多女粉丝称偶像为“姐姐”“妹妹”“老婆”,甚至在网上呼吁偶像勿练过度肌肉,保持白皙清瘦即可。随着韩流全球盛行,此潮流蔓延各地。

内娱审美变革更为彻底。2014年后随着EXO等韩团偶像归国发展,以及TFBOYS、杨洋等本土花美男走红,内娱正式进入“小鲜肉时代”。“流量明星”“顶流”等词因他们诞生,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头部影视综艺争相蹭其热度,甚至量身定制作品。

2018年后练习生综艺中,男爱豆浓妆艳抹、身材纤细,或乖巧或妩媚的风格成为标配。“女强男弱”叙事之所以盛行,因其构建了与现实相反的性别逻辑。

尤其在中日韩传统男尊女卑文化下,女性易积累对性别不平等的不满。资本适时推出平权故事,引导女粉丝通过消费“拯救”弱势男性,模拟性别反转,体验“女尊”掌控感。

表面上男艺人愈发阴柔体贴,私下却可能存在私生活混乱、不尊重女性等问题。他们并非真心向往花美男形象,只是接受资本剧本,诱导粉丝掏空钱包。必须意识到,审美偏好变化正被资本利用与异化。

女性化包装看似打破男性气质单一叙事,实则仍是资本对性别符号的工具化操作。

对此现象,我们真正应警惕的并非具体审美形态,而是资本是否垄断了审美可能性与话语权。过去几十年,资本借助数据、媒介与造星工业,将单一化男性形象推为主流,其他多元气质如肌肉型被批“不够精致”,细腻型被贴“油腻”标签。

明星唯有嵌入市场模具,沦为千篇一律的工具人。

而大众也逐渐默认明星本该如此,在资本与网络洪流中,遗忘每个人本拥有选择喜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