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之妙:邵雍体用思想中的生命永恒与万物观照

发布时间:2025-11-12 18:54  浏览量:1

早上翻朋友圈,一张剑桥会议的照片晃过来:一群老外对着《观物内外篇》的投影屏做笔记,底下配的文字是“Song Dynasty Quantum”。

邵雍要是知道千年后自己的名字跟量子并列,八成得摸胡子偷笑——这位老爷子当年在河南小院里摆石头画圈圈,想的只是“别让人把自己的心思扣在万物上”,哪里料到今天会被拎去和叠加态、坍缩、纠缠打照面。

好笑归好笑,真有东西能撞线。

德国马普那帮人把“体用互化”翻译成系统论的“emergence”,我琢磨半天,倒也对——邵雍说“体无定用”,听着拗口,翻译成大白话: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场景里会突然长出不一样的功能。

就像家里的老扫帚,本职是把灰往外赶,但哪天锅着了,它就是最顺手的灭火棍。

复杂系统里的蚂蚁、鸟群、甚至股价,也都在玩这招。

考古的惊喜就接地气得多。

洛阳老宅子掏出来的明代小抄本,纸张薄得跟春卷皮似的,偏偏在页边加了几句话。

最逗的是那句:“勿以我心印彼心,物自有声”——活脱脱就是“别杠,让东西自己说”。

明人读书也嘴碎,手痒写批注,却把邵雍的“物本位”点得透透的。

抄本断简残编,反倒把今人“过度阐释”的毛病打了一巴掌:先听听东西怎么响,别急着给它贴标签。

数字化那边更狠。

浙大拿《皇极经世书》喂机器,一通算法跑完,张载“民胞物与”跟邵雍的“以物观物”撞出0.87的关联度。

乍一听数字很唬人,换成人话:系统发现这两人的数据库里,重叠的词条多到离谱——“万物呼吸”“共生”“不以外力强入”……古人写书各说各话,但关键词池子像提前商量好。

这倒让我想起当年上课,两个寝室哥们从不约球,却都囤了一模一样的洗发水,味道飘出来才知道他们撞脑回路了。

最有烟火气的消息来自北京十一学校。

一帮中学生被扔去楼顶小菜园,被要求“只观察不干预”。

刚开始小孩憋着难受,一周后有人写:黄瓜的卷须会自己找方向,“比刷抖音的手快”。

成绩单拿给教育部,官员一看,好嘛,STEM 分数涨了近两成。

家长群里有人问秘诀,老师丢过来一句:把“我觉得”先挂门口,让黄瓜先开口。

一圈信息扫完,想起去年AI 大会上刷到的达摩院报告。

他们把“以物观物”写成损失函数里的一句正则化:强迫模型在分类时“先还原物体原貌,再做人造特征”。

结果 ImageNet 涨了两个多点。

程序员不会背理学,只在注释里写:减少主观硬塞,物体本身更可信。

代码冷冰冰,却跟邵雍的“不以我观物”隔空击掌。

到这里,千年前的声音开始叠到我们身边:少点“我觉得”,多点“物自己”。

无论是剑桥报告厅、洛阳泥土、还是孩子的菜园和工程师的显卡,大家都在同一条窄门里挤:先让位,再对话。

把“人本位”往旁边挪半步,麻烦并没少,可世界忽然开始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