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平衡激励创新与保障权益 探索AI时代知识产权保护
发布时间:2025-11-17 16:14 浏览量:1
人民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杜燕飞)人工智能(AI)能写小说、作画、生成视频,甚至“发明”新技术,它是否应被赋予知识产权?在技术飞速演进的今天,如何在激励创新与保护原创权益之间寻求平衡,已成为全球产业界和制度设计者共同面对的话题。
在全球科技竞争持续加剧、AI技术深刻重塑产业格局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支撑,其制度完善与实践创新愈发受到重视。近日,在第12届强国知识产权论坛上,嘉宾围绕“AI时代知识产权实践与制度建构”的主题表示,AI并非人类创造力的替代者,而是放大创新价值的重要工具。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全球协作,构建一个既能有效保护原创、又能促进技术普惠的新型知识产权生态。
这一共识的背后,是对AI技术本质的清醒认知。“AI并非创作主体,现行制度应坚持‘人本主义’,警惕将技术效果误认为是智能来源。”世界核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张勤表示,生成式AI依赖深度神经网络、Token预测等技术,尽管其运算过程看似透明,但本质上仍是一种“无意识的数学拟合”。
张勤认为,AI带来了两大突出的知识产权难题。一方面是训练过程中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可能构成侵权;另一方面是AI生成内容若缺乏人类实质性参与,原则上不应享有著作权。即便存在有限的人类干预,所获权益也极为有限。
“当前,AI与知识产权制度面临四方面挑战。”WIPO中国办事处原副主任吕国良表示,首先是被保护人的主体资格,现行知识产权体系以“自然人”为权利主体;其次是保护标准模糊化,如何重新定义创造性和独创性;三是数据训练的版权困境,AI企业主张的“转换性合理使用”,在创作者看来是无偿榨取价值;四是全球治理碎片化,AI技术无国界,但知识产权规则地域性强,可能加剧全球创新不平等。
面对挑战,需要积极探索务实可行的应对路径。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杨旭日建议,提升专利审查与管理的智能化,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专利和商标的智能分类、语义检索与侵权识别;强化侵权监测与执法,针对影视、音乐等AIGC内容,平台要加强部署版权过滤与盗版追踪技术;对接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通过AI匹配技术需求与供给。
参会嘉宾表示,AI带来的是一次深刻的“压力测试”与升级契机。只要坚守“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原则,善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同时筑牢原创保护的制度底线,完全有能力构建一个既激励原创、又包容技术演进的知识产权新生态。这不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更将为全球AI治理贡献兼具前瞻性、包容性与可行性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