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一块红手帕

发布时间:2025-11-18 00:01  浏览量:1

在很早以前,沧州有个流传多年的习俗,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全城人要办一场热闹的聚会。

这天,男女老少都会到城外的寺庙,女士们大多是去进香祈福,男人们则趁便逛逛集市、会会朋友,十里八乡的人都往这凑,进香的队伍排得老长,庙里庙外挤得水泄不通,比过年还热闹。

有个姓王的少年,家就住在沧州城郊,老实憨厚,平日里帮着家里种地、打理杂事,为人本分,从不贪图小便宜。

这年四月二十八,他跟伙伴们一起去赶聚会,看够了杂耍、尝遍了小吃,直到日头西斜,才往家走。

天色渐暗,少年走到城外的官道上,忽然看见一辆牛车慢悠悠地往东走。

牛车上坐着两个女子,生得俊秀,穿的衣裳料子看着就不是普通人家,眉眼间带着灵气,跟村里常年劳作的妇女完全不同。

少年心想:这看着像是大户人家的内眷,可怎么连个丫鬟、老妈子陪着都没有?按说富贵人家的女眷出门,牛车必定挂着厚厚的窗帘,遮得严严实实,哪有这样毫无遮挡、任凭路人打量的道理?他越想越觉得奇怪,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远远地跟着牛车走了一段。

就在这时,其中一个女子抬手理了理鬓发,一块红手帕从她袖中滑落,“啪” 地掉在地上。

手帕落地时,少年瞥见里面鼓鼓囊囊的,像是裹着不少铜钱。

牛车没有停下,驾车的人也没察觉,依旧慢悠悠地往前赶路。

少年停下脚步,盯着红手帕,心里掀起了波澜。捡还是不捡?他攥了攥衣角,心里盘算着:捡起来吧,一来古代男女授受不亲,随便捡女子的东西实在不妥;二来这两个女子身份蹊跷,万一惹上什么麻烦可就糟了。不捡吧,那手帕里的钱,够家里买好几个月的口粮了,谁见了不心动?

更何况,他从小就听老人们讲书,书生和小姐借着红手帕结缘的故事听了不少,这红手帕,说不定就是个缘分的信物。

可转念一想,这两个女子不对劲,若是因为一块手帕牵扯上关系,指不定会出什么岔子。

少年素来老实,守本分,思来想去,终究是压下了贪念,转身往家走去,没敢碰那方手帕。

回到家,少年把路上遇到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

母亲听完,叹了口气,点着他的额头说:“你这孩子,真是傻!到手的钱都不知道捡,就算不想要手帕,把钱拿回来也好啊,真是白长了这么大!”

少年低着头,没反驳,心里却觉得自己没做错。

母亲念叨了几句,见他不吭声,也只好作罢,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转眼半年过去,一天村里有人闲聊,说起了邻村的一件事。

邻村有个年轻人,半年前也是在四月二十八聚会结束后,在城外捡到了一块红手帕,手帕里包着不少钱。

捡到手帕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两个俊俏女子,说是手帕的主人。

年轻人拿着手帕上前归还,一来二去,竟和那两个女子熟络起来。

自那以后,那年轻人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整日魂不守舍,不再下地干活,也不打理家事,一门心思就想着和那两个女子见面。

家里人劝了好几次,他都听不进去,久而久之,身体也垮了,精神萎靡,吃不下睡不着,没过多久就得了重病,年纪轻轻就没了。

有人说,那两个女子根本不是什么良人,是专门引诱年轻人、耗费他们心神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

少年的母亲正好在一旁听着,越听越心惊,等听到 “红手帕”“两个俊俏女子” 时,她猛地想起了儿子半年前说的事,吓得拍了拍大腿,喃喃道:“吾乃知痴是不痴,不痴是痴啊!”

她这才明白,儿子当初的 “傻”,其实是最聪明的选择。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村里人的心里激起了涟漪。

是啊,世人总觉得老实本分是 “傻”,投机取巧才是 “聪明”,可到头来,往往是那些看似 “傻” 的人,能走得稳、走得远。

生活里这样的事还少吗?有人为了升职,绞尽脑汁给领导送礼、走后门,看似走了捷径,可一旦领导出事,自己也会被牵连,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有人做买卖,为了多赚钱,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短期内赚了不少钱,可名声坏了,最终生意倒闭,一无所有;还有人在工作中,总想偷懒耍滑,稍微改动点数据、敷衍点任务,看似轻松了,可一旦出了纰漏,责任还是得自己担着。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其实最平坦、最稳妥的路,就是踏踏实实的正道。那些看似能让人快速获利的捷径,往往藏着看不见的陷阱。就像那个捡了红手帕的年轻人,以为捡到了钱财、遇到了缘分,殊不知那是引他走向毁灭的诱饵;而沧州的少年,看似 “傻” 得放弃了钱财,却守住了本分,避开了灾祸。

人们之所以总爱走捷径,不过是因为眼界不够长远,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忘了长远的安稳。那些坚守正道、看似 “愚笨” 的人,他们不贪小利、不耍小聪明,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虽然慢了点,却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最终总能抵达目的地。

而那些自作聪明、投机取巧的人,看似占了便宜,实则是在给自己挖坑,一旦踏错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这方红手帕,捡与不捡,看似是一个小小的选择,实则关乎人心的坚守与贪婪。守住本分,抵制诱惑,看似 “傻”,实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