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出现黄疸,更容易肝损伤?中医提醒:这2类人需格外小心
发布时间:2025-11-18 01:10 浏览量:1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洗脸照镜子,忽然发现眼白有点发黄,脸色也暗了几分。家人随口一句“你这是不是肝不好?”加上手机上随手一搜就跳出的各种“黄疸=肝毁了”的说法,很容易把人吓得一整天心神不宁。
经常出现黄疸,真的就代表肝脏离“报废”不远了吗?在给自己下结论之前,不妨先弄清楚,身体到底在发出怎样的信号。
古人形容黄疸,用的是“身目俱黄,如橘如瓜”这些很生活化的词。简单说,黄疸并不是一个具体病名,而是一种“表现”:皮肤、眼白、甚至小便颜色发黄,比平时更深、更明显。背后主要和一种叫“胆红素”的黄色代谢产物有关——它原本应该被肝脏接收、处理、通过胆汁排出去,如果哪个环节出了状况,就容易堆在体内,颜色自然就显出来了。
可以把肝脏想象成一个“环保处理厂”,负责把旧红细胞拆解再利用,把多余的胆红素打包安排走。如果处理厂本身出了问题,或者运输路线(胆道)堵了、翻车了,胆红素就会在血液里“越积越多”,最终让皮肤、眼睛染上一层黄色滤镜。也有少数情况,是“源头”出问题,比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红素一下子多到处理不过来。
因此,黄疸更像是一盏黄灯在闪烁:说明有地方不太对劲了,但并不等同于“肝一定严重受损”。有的人短期感染、用药不当等,也可能短暂出现黄疸样改变,经过调整和治疗后逐渐恢复。但如果黄疸频繁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乏力、食欲差、右上腹不适等变化,就很有必要让专业医生帮忙查一查原因,而不是一味拖着。
在中医的视角里,黄疸早就有详细记载。《黄帝内经》中提到“黄疸多由湿热而成”,用的是“湿”“热”“瘀”等形象的概念。可以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座城市,肝胆是负责疏导水道和垃圾清运的官员,长期油腻、嗜酒、熬夜,就像雨污混流、垃圾乱堆,湿气和热气缠在一起,“水道”变得又黏又堵,久而久之,外在就会显出发黄、困重、没精神等状态。中医常说“见黄当察脾肝”,意思是既要看肝胆是否通畅,也要看运化水湿的脾胃是不是被拖累了。
“上工治未病”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最好的医者,不是治已经很重的病,而是提前看到苗头,帮人把关。黄疸就是这样一种“苗头式”的信号——它不会每一次都代表大问题,但每一次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这其中,有两类人群出现黄疸时,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第一类,是本身就有肝胆基础问题的人。比如曾被诊断过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相关肝损伤,或者有胆结石、胆囊炎、长期转氨酶偏高等情况。这部分人本来“环保处理厂”的负担就比较重,再出现皮肤、眼睛发黄、尿色像浓茶一样加深,就不能简单归咎于“最近太累了”。对他们来说,黄疸往往提示肝细胞或胆道的压力在加重,需要及时复查肝功能、影像学等指标,按专科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和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随便加点“保肝药”、买点所谓“排毒养肝”的保健品来试一试。
第二类,是平时把肝脏长期放在“超负荷工作模式”的人。比如经常熬夜加班、通宵追剧,几乎天天离不开烧烤、油炸、甜饮料,工作应酬中频繁大量喝酒,又或者长期自行服用多种药物、保健品叠加,再加上体重超标、腰围渐粗、血脂和血糖不太稳定。这类人即便暂时体检提示“基本正常”,如果不时出现眼白发黄、脸色发暗、容易疲倦、口黏不清爽等变化,也值得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给肝脏的压力太大了?从中医角度看,这常常与“肝郁脾虚、湿热内生”相关,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情绪憋着、吃得油腻又不爱动、身体里水湿和热气越积越多,肝胆自然难以轻松运转。
那么,除了按时就医检查之外,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让黄疸离自己远一点,让肝脏舒服一点呢?其实很多做法看起来很朴素,却往往最见效。
尽量保证充足而规律的睡眠,让肝脏有足够的“夜班时间”进行代谢和修复;饮食上减少油炸、烧烤和过甜饮料,多给自己准备一些清淡、均衡的家常菜,比如适量全谷物、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能少酒就少喝酒,有基础肝病的人在医生没有特别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把“酒量”当成社交资本。适度运动、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等,都有助于身体“化湿、行气”,让整个人变得轻盈一些。
心情也很关键。中医讲“肝主疏泄”,情绪郁结,肝气就容易“打结”,久了也会影响肝胆运转。给自己留一点每天放松的时间,哪怕只是关掉手机,安静地做几次深呼吸、听一会儿音乐,对身体都是一种温和的调养。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出现明显的黄疸表现,尤其是来得很快、伴有明显不适时,最好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和调理方案。中医调养和日常保健,可以在排除严重问题之后,在医生指导下作为辅助,让身体慢慢找回平衡,而不应该取代正规的治疗。
身体的颜色变化,其实是一封写在皮肤上的“提醒信”。经常出现黄疸,并不意味着未来注定怎样,但它在悄悄告诉我们:也许是时候放慢一点脚步,关照一下自己的饮食、作息和情绪了。把这封信读懂,及时回应,比一味恐慌或忽视,更能真正保护好肝脏,也保护好接下来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