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医生呼吁:65岁后,体重别过这个范围,盲目减重只会害了自己
发布时间:2025-11-18 10:05 浏览量:1
前段时间,我去探望一位住在附近小区的老邻居——林伯,73岁。老人精神不错,就是显得瘦得有点“削”,一双手臂像竹竿一样。他倒也不担心,反而挺得意:“现在的人都怕胖,我还保持得这样轻,说明身体干净、没负担。”
旁边的女儿却忍不住插话:“爸,自从你退休后瘦了快十斤,走路还没以前稳,我看哪里像健康?”
林伯摆摆手:“老了嘛,轻一点好,走路都轻松。”
听到这里,我心里其实挺感慨。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都误以为“瘦就是健康”,越瘦越长寿。但70岁以后体重下降太快、太明显,都不是什么好事。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意思是说,人到中年之后,气血开始走下坡路,而到了老年,更需要“固本培元”。
换句话说,老年人的身体根本禁不起折腾——太重不行,太轻也不行。
不少对老年人健康调查发现,轻度偏胖(BMI在24—27之间)的老人反而比偏瘦者更少跌倒,慢病指标更稳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老年人本身肌肉下降、骨质疏松,如果再瘦得厉害,本来就少的肌肉、“护垫”更不足,身体自然更脆弱。体重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
平衡才是关键。
65岁以后,身体的平衡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体重跑到极端,那身体一定会发出一些信号。
— 走路不稳、手脚没力气、明明不节食却掉称
— 睡得比以前少、精神不如从前、皮肤干薄、容易瘀青
老人过瘦,本质多与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有关。吃进去的东西吸收不了,就像灶台火不旺,煮什么都夹生。
老年人体重下降过快,多与肌肉减少、营养不良、慢性炎症、免疫低下等变化相关。
— 上楼喘、睡觉打呼严重、腿脚常疼、膝盖承重困难、血压、血脂不稳
老年人太胖,多属于“痰湿困身”。太重当然也存在慢病压力,如血压偏高、心脏负荷大,但并不是体重越低就越好,而是要远离极端。
很多老人觉得算体重太麻烦,那我给你一个简单实用的方式——
对65岁以上的朋友来说,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腰围大,说明内脏脂肪多,这才是影响血糖、血脂、血压的关键。
老年健康研究都指出:65岁之后,BMI 在 22~27之间都属于自然区间。
也就是说,只要不明显偏瘦、不明显超重,身体维持几年的稳定,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老人健康长寿的关键不是“瘦”,而是“稳”。
太瘦,走下坡路;太胖,拖着不舒服;最好的状态,是两三年体重都差不多,气血缓和,身体有底气。
很多七八十岁的朋友,一发现自己体重高了点,就急着节食、清断食、乱吃减肥餐。这种做法对年轻人都有伤害,对老人更是“拆房梁”。
70岁之后,身体走的是“固本守成”的路子,不能折腾。
下面这些方法,是中医和现代营养都认可,对老年人非常可靠的“养体重”方式:
老年人普遍脾胃弱,想维持健康体重,关键是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
方法简单:
每餐增加一点软烂蛋白质:如鸡蛋羹、豆腐、小份鱼肉;
粥里加些山药、小米:中医认为山药补脾不腻,小米健脾暖胃,非常适合老人
少食多餐:不要吃撑,但也别饿太久
65岁以后,每一年肌肉都会减少,这是自然规律。但只要方法对,就能让肌肉下降速度慢一点。
每天10分钟轻度力量、靠墙蹲、提踵、抬膝;走路不求快,但要稳;早上晒点阳光,帮助骨骼代谢
不少老人怕胖、怕“三高”,晚餐干脆不吃。结果身体更虚,半夜睡不稳,反而影响内分泌和体重调节。
晚餐这样安排更合适:
一碗热汤或小米山药粥;一小份蛋白质;几口青菜
轻,不是空;暖,不是撑。
很多老人身体没大问题,但“怕胖”“怕变重”的焦虑让生活质量变差。
65岁以后,身体本来就需要一点“储备”。精神一稳定,食欲自然健康,体重也更稳。
注明: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样并未影射任何事情,仅作科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