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给所有家长的一个建议,永远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
发布时间:2025-11-18 13:39 浏览量:1
我认识小李已经快十年了。那会儿我们都在同一个小区读书,经常互相串门。同时,小李家的气氛总是和我们家很不一样——他爸妈管得很严,他每次回家都会紧张兮兮,也总能听见他们争吵的声音。有次他在楼下做作业,我问“怎么不回家?”他低头说,“回家还得挨骂。”其实他成绩并不差,可家里对他要求特别高,但最让他难受的不是学业压力,而是父母那些伤人的话。
“你怎么这么笨?”、“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为啥你就不行?”、“你是不是根本就不努力?”这些话时常从他的父母嘴里冒出来。他有一次考了个中等分数,妈妈没有批评他的作业,而是斜着眼睛讽刺他:“你就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将来能干吗?”小李的时候虽然不哭,但我能感受到他心里那些说不出的委屈。
慢慢地,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原来活泼的男孩,现在回家就在屋里关门,很少和父母说话。有几次朋友聚会想叫上他,他都推说家里有事。后来才知道,他连这样社交的勇气都变得很弱。
我回头再看自己,爸妈虽然偶尔也会生气,但基本上专注于问题本身,最多说,“下次咱们注意点。”他们很少会把我整个“人”否定掉。其实,大多数孩子的努力和表现都会有起伏,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有人告诉他,你做错了但你还是个好孩子。
小李的故事不是个案。我工作几年后,见到过很多家长。在讲座中,我经常遇到父母苦恼孩子不爱交流、成绩提不上去。仔细聊下来,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语,“我就是实话实说,他这样子太让我失望了。”、“我一着急就容易把话说重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每一句否定人格的话,对孩子来说都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攻击孩子的人格,说起来好像只是几句话,但落在孩子心头就是一个标签。“我不够好”、“我没用”,这些认知一旦扎根,孩子真的可能越来越不敢去尝试,甚至开始疏远父母,把自己的世界关得很死。
有时候家长也是无奈,担心孩子学不好,未来走偏。可是如果把焦点放在问题和行为,而不是人格本身,可能效果会真的不同。比如说,“这次数学没考好,是不是因为上课没认真听?我们可以一起分析,看看怎么改进。”这比单纯一句“你真没用”,给孩子更多安全感,也更有力量去改变。
我们谁小时候没犯过错?哪怕是父母也常常有不顺利、没达到期待的时候。允许孩子犯“事上的错”,但要告诉他,人本身永远值得被尊重。当孩子知道即便失败,也不会被瞧不起和信任,他才会敢于变得更好。
小李后来上了大学,渐渐开始自我修复,参加社团,交了新朋友。但他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心有余悸——“我用了好多年才慢慢相信,自己其实没那么糟糕。”
我想,无论现实多复杂,我们做家长的,可能都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多一点肯定。别轻易否定孩子的本性和人格,用温和而坚定的话关注他的成长。让他知道,被爱是因为他是他,就是这个最普通但最温暖的理由。
这大概也是所有家庭教育的起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