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尿频是好了,但是为什么血压却低了?

发布时间:2025-11-18 13:41  浏览量:1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很多中老年男性都有前列腺增生的毛病,晚上起夜好几次不说,白天也憋得难受。去医院一检查,医生开了药吃,尿频的问题确实缓解了不少。

可没想到,才吃了几天就开始头晕,站起来眼前发黑,有时候心里还扑腾扑腾跳得厉害。量了血压才发现,数值比平时低了一大截。

明明吃的是治前列腺的药,怎么血压还跟着出问题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男性过了50岁,前列腺就容易出状况。前列腺这个器官长在尿道周围,年纪大了它会慢慢变大,把尿道挤压住。

这就跟水管被堵了一个道理,水流自然不畅快。

前列腺颈部的血管阻力高,里面的平滑肌又紧绷着,尿道被夹得越来越紧。

本来尿液应该顺畅排出,现在却要憋着劲才能挤出来一点。很多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往厕所跑,可站在那里半天才滴答几滴。

晚上更遭罪,刚睡着没一会儿就得爬起来上厕所,一晚上折腾个三四次是常事。

时间长了,膀胱憋得鼓鼓的也排不干净,整个人都难受得慌。

这种情况要是不管,膀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慢慢就会失去弹性。尿液排不出去,还可能倒流到肾脏,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医生一般都会建议尽早用药控制,别让前列腺继续"横行霸道"。

针对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问题,医生经常会开一类叫α受体阻滞剂的药

这类药的名字听起来拗口,其实作用说白了就是让紧绷的平滑肌放松下来。

人体的平滑肌受到α1受体的控制,这个受体就像一个开关,它一开启,肌肉就会收缩绷紧。

前列腺和尿道周围的平滑肌紧张,尿液就排不出来。

α受体阻滞剂能把这个开关给堵住,让它没法发出收缩的信号。平滑肌一松弛,尿道通道就宽敞了,尿液自然流得顺畅。

特拉唑嗪、坦索罗辛这些药都属于这一类。病人吃了之后,尿频、排尿困难的症状往往在几天内就能明显改善。

晚上起夜的次数少了,白天也不用老往厕所跑,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不少。

很多人吃完药都说效果不错,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药效是好,问题却随之而来。α受体不光分布在前列腺和尿道,全身的血管壁上也有大量这种受体。

药物进入体内,可不会专挑前列腺那块去,它会跟着血液流遍全身,碰到α1受体就往上贴。

血管壁的平滑肌一旦被药物阻断,也会跟着松弛下来。

血管一松,管腔就变宽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减小,血压自然往下掉。

这就好比水管突然变粗,水流的冲击力就弱了。对于血压本来正常的人来说,这个变化就成了麻烦。

头晕是最常见的表现,特别是蹲下或躺着突然站起来的时候,眼前一黑,整个人晃晃悠悠站不稳。

有些人还会感觉心慌,心脏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快,手心冒汗,浑身没力气。

这都是因为血压突然降低,大脑和心脏一时间供血不足造成的。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摔倒,老年人本来骨头就脆,摔一跤可不是小事。

有高血压的人吃这类药,情况更复杂。

本来就在吃降压药控制血压,现在又加上治前列腺的药,两种药一起作用,血压下降的幅度可能超出预期。

有人觉得既然治前列腺的药能降压,那干脆把原来的降压药停了算了。这个想法看似合理,实际上很危险。

α受体阻滞剂虽然有降压效果,但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控制血压,作用强度和专门的降压药不一样。

单靠它来控制高血压,很可能压不住,血压忽高忽低反而更糟糕。

还有些人把降压药停了之后,发现血压不但没回到正常水平,反而掉得更低。

一测血压,高压只有90多,低压60多,整个人头重脚轻,坐着都晕。

这种情况说明两种药物的叠加效应太强了,需要赶紧找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不能自己瞎摸索。

既要治好前列腺增生,又不想血压出问题,这就需要在用药上下功夫。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对于血压正常的人,可以选择作用更精准的药物。

坦索罗辛这类药物对前列腺的α1A受体选择性更高,对全身血管的影响相对较小,降压的副作用就轻得多。

用药初期从小剂量开始,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慢慢增加到治疗剂量,也能减少血压波动。

如果是高血压病人,就得把降压药和治前列腺的药一起考虑。

医生可能会调整降压药的种类或剂量,避免两种药叠加起来把血压压得过低。

定期监测血压很重要,特别是刚开始吃药的那段时间,最好每天早晚都测一次,发现异常及时跟医生沟通。

早期前列腺增生症状不严重的,可以先试试中药调理或者改善生活习惯。

少喝酒少吃辛辣刺激的东西,多活动别老坐着,对缓解症状也有帮助。

等到中晚期药物控制不住了,手术也是个选择,虽然麻烦点,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吃药期间如果出现头晕、心慌这些症状,别硬撑着,赶紧坐下来或者躺一会儿,等症状缓解再慢慢起身。

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别自己在家瞎猜瞎调整,用药这事还得听专业人士的。

前列腺增生吃药后出现低血压,说到底是药物作用范围太广导致的。

这个副作用虽然常见,但只要用对方法,完全可以控制。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身体反应。

别因为怕副作用就不敢吃药,也别觉得症状改善了就随意停药或者自己加减剂量。

信息来源:

1.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3.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4.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教材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