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45岁前千万别得2型糖尿病!不然死亡风险是同龄人的2.6倍
发布时间:2025-11-18 14:55 浏览量:1
一说到糖尿病,很多人下意识就觉得是老年病,五六十岁之后才该担心的事。可现实可没那么温柔。钟南山院士明确指出:45岁前患上2型糖尿病,死亡风险是同龄人的2.6倍。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实打实的数据。
年轻人得糖尿病,确实比老年人更危险。为啥?因为病在身上缠得早,时间一拉长,影响的器官更多、并发症也更猛。原本是几十年能“熬”过去的慢病,硬是被提前放大成了“加速版”的健康杀手。
2型糖尿病本质上就是胰岛素抵抗加胰岛功能衰退,血糖控制不住,日积月累对血管、神经、心脏、眼睛、肾脏统统产生影响。老年人得,可能熬不过并发症爆发那一天。但年轻人得病早,意味着身体要和高血糖长期共处,几十年都在内耗。
很多人不当回事,觉得“吃点药就好”,但血糖波动背后是全身系统性的慢性损伤。从血管开始,眼底出血、肾功能下降、神经末梢麻木……这些并不是老年才有的症状,30岁出头的患者也照样中招。
关键是,年轻人往往不做体检,等出现症状再发现,已经是中晚期了。而且这群人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饮食油腻、运动少,一切都在给糖尿病推波助澜。
有人会说,现在医学那么发达,糖尿病还能死人?问题就在于,它不是猛的一击,而是慢刀子割肉。澳大利亚一项涉及超过90万人口的研究显示,早发2型糖尿病与过早死亡高度相关。尤其是45岁前确诊者,未来心血管事件、肾衰竭、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而钟南山院士的数据也再次印证:45岁前得病的人,死亡率是同龄正常人的2.6倍。这不是统计游戏,而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人群健康结局里。你可以活得久,但活得苦,活得不自由,活得要靠药物、透析、手术维持——这不叫活着,这是被糖控制的人生。
现在的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简直是为糖尿病量身定制的温床。一杯奶茶、一个外卖、一晚通宵,都是高血糖的“助攻”。尤其是久坐不动、肥胖、熬夜、情绪压抑,这些因素堆在一起,让越来越多年轻人血糖悄悄“飙车”。
最扎心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叫“隐匿期”,没症状、不疼不痒,甚至查体重指标都正常,但胰岛素早已经“累瘫”了。等你发现手麻、视力模糊、乏力,那都是身体在求救。
而一旦确诊,意味着一辈子的管理。不是吃两年药就能断根的病,而是得像照顾孩子一样天天盯着血糖。稍有松懈,后果就可能是截肢、失明、透析。
年轻人血糖高,身体代谢旺盛,糖分来得猛,去得也快。但这恰恰让管理更难。饮食控制、规律作息、按时服药,哪一样不是年轻人最容易“破功”的地方?
而且他们还“心大”。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扛得住,结果反而忽视了规律治疗。临床上见得多了,很多30多岁的患者,查出来时肾功能已经受损,眼底也有出血,甚至有的已经出现心肌缺血。这些不是突发,是平时积攒下来的。
更别说心理负担。年轻人本来就压力大,得病之后容易焦虑、抑郁,社交、工作、自尊全都受影响。情绪和血糖相互作用,结果就越来越难控。
糖尿病不是突然来的,它往往有迹可循。肥胖、家族史、三高、长期久坐、饮食不节、爱吃甜食,这些都是风险因子。即便没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
特别是30岁以后,应该每年查一次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超标的人,哪怕才25岁,也建议定期做筛查。有些人以为年轻就保险,结果一查出来已经糖尿病5年,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不暴饮暴食,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但真的是唯一能有效阻挡糖尿病的方法。别把健康当赌注,代价太高了。
别再说糖尿病是“老人家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青少年都中招了。肥胖型青少年糖尿病的比例逐年上升,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集体问题。
糖尿病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疾病。长时间高油高糖的饮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这些是最大推手。它不挑年龄、不看性别、不分地域,只要“合适”,它就找上门来。
关键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糖尿病边缘。只要血糖比正常高但还没到确诊标准,这就是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是最容易逆转的,如果错过,发展成糖尿病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人对糖尿病最大的误解,就是觉得它慢、拖得起。但真正“拖不起”的是年轻患者。因为他们起点低,时间长,累积伤害大。
从医学角度讲,糖尿病一确诊,就已经说明胰岛素系统出了问题。它不像感冒发烧,吃点药就好,它是代谢系统整体的失衡,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病变。不去主动管理,它只会越来越糟,不可能“自愈”。
而且并发症的到来不是“等老了才有”,而是只要血糖控制不好,几年内就可能出现。年轻得病的人,等到五六十岁时,身体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糖尿病不是谁的命不好,也不是“吃巧克力多了”。更多时候,是我们生活方式的长期失控。钟南山院士的警告,是提醒我们别拿年轻当本钱去赌健康。45岁前得糖尿病,不是个数字游戏,而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健康战争。
别等身体出事才后悔。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未来要面对的,不是“吃药就行”,而是几十年与病共存的心理和生理折磨。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年)》.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
[2]钟南山.《糖尿病早发患者的死亡风险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241-245.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