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桂梅抱住杜富国:这才是顶流的双向奔赴,信仰从来都自带光
发布时间:2025-11-17 20:40 浏览量:1
张桂梅与杜富国同框的视频,让身为老兵的我瞬间破防。没有官样客套,六十多岁的她一把抱住杜富国,握惯粉笔、踏遍山路的手搭在他空荡的袖管上,指节泛白,泪痕嵌在皱纹里:“身体还好吗?”语气里的疼,像母亲盼归的儿。
杜富国腰板笔直,声稳如山:“恢复得挺好,张老师您辛苦了。”这位“八一勋章”获得者,曾在雷场以“你退后,让我来”护住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双手双眼。如今世界漆黑,他的敬意比阳光还亮。
见过太多英雄,杜富国的“重生”仍让我动容。康复期伤口钻心,他咬着牙练残肢吃饭,勺子掉了再捡;后来考上大专,凌晨练发声,成了军队广播播音员,把扫雷故事讲给万千战友。
被问是否后悔,他笑答:“只看拥有的,不看没有的。”回部队后,他跟战友出操训练,别人练一遍他练十遍,无手的军礼,藏着刻骨的军人本色。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大山开辟的“战场”同样壮烈。见惯女孩早嫁的悲剧,她立下“送女孩出山”的誓。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她以校为家,凌晨查寝、深夜巡班,肺气肿缠身十几年,从没缺过一节课。
她的“战果”已延伸到军营:学生丁王英从女高参军,破新兵纪录、夺“精武杯”三冠。张桂梅将贴身党员徽章别在她胸前:“像守阵地一样守初心”,这便是信仰的接力。
三尺讲台与雷场,都是向难而生的战场。张桂梅硬刚“女孩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十几年送两千多女孩进大学;杜富国与地雷硬碰硬,扫雷千余次排爆两千四百多枚,用血肉为乡亲拓路。
网友说这是“信仰的双向奔赴”,恰是如此。杜富国坐几小时车见她,懂她“有口气就上讲台”的坚守;张桂梅攥紧他的空袖管,懂他残肢练字的不易——一个守教育,一个守家国。
这才是真顶流!杜富国失了双眼,心里的灯更亮:“青春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张桂梅声哑如砂纸,却把“我是高山而非溪流”的信念,种进女孩心里。
边防兵零下四十度啃冻馒头,医护人员抗疫连轴转,环卫工人天未亮扫街——他们和两位英雄一样,用日常坚持撑起岁月静好。
信仰从不是口号,是杜富国“你退后”的担当,是张桂梅“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更是我们守好岗位的每一份坚持。我们该从英雄手中,接过这份力量。
这个时代不缺偶像,缺的是这样“自带光”的人。他们的相遇证明:坚守不分战场,信仰无关职业,心有光,脚就有力。向英雄致敬,更向每个“守阵地”的普通人致敬——微光汇聚,方照亮山河。你在岗位上的哪份坚持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