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答卷在考场之外

发布时间:2025-05-16 22:22  浏览量:3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生命至上的本能选择:撕开“考试至上”的裂缝

5月10日清晨,山东烟台职教高考考生姜昭鹏的抉择,让一场考试与生命的博弈成为社会焦点。

在驶向考场的网约车上,面对突发心梗、心脏骤停的同学,姜昭鹏用专业课所学的急救知识展开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救援——持续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司机王涛配合救援连闯6个红灯,将15分钟车程压缩至7分钟,最终将命悬一线的学生从死亡边缘拉回,而姜昭鹏却因迟到错过语文考试。一句“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的朴素回应,不仅道出了对生命的敬畏,更撕开了“考试至上”的裂缝,将教育的终极命题抛向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何种标尺丈量人性的价值?

被救同学苏醒后的第一反应,是急切询问“姜昭鹏赶上考试没有?”这一细节,让这场生命救援的叙事从单向的“英雄主义”升华为双向的“人性共鸣”。被救者对施救者的牵挂,恰如施救者对生命的守护,二者共同诠释了教育的深层意义:当知识内化为对他人的关怀,当考试让位于生命的重量,教育才能真正抵达人心。

规则与温度的讨论:制度该为善举托底

姜昭鹏的义举引发了全网对“补考可能性”的追问。

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宣布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为其补考,烟台市同步授予姜昭鹏与司机王涛“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这一决策看似打破常规,却暗含深意:高考启用副题补考的条件本为“集体性突发事件”,但此次破例,实则是以制度弹性回应人性光辉,用规则的温度为善举兜底。

《满分答卷在考场之外》(插图作者:魏婕 编辑:陈铖、王兆峰、刘浩)

事实上,高考启用副题补考有严格规定,前提是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原因以及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省(区、市)或地、县未能按时考试,也就是说针对的一般是一个地方、集体性的突发情况,并没有明确规定个人补考的特殊情况,但在实践中确有先例。

2014年5月31日,江西宜春应届高考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在公交车上面对向乘客举刀的歹徒挺身而出保护了全车旅客,自己却因身负重伤错过6天后的高考,后经教育部批准,在他们康复后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最终两人分别被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录取。另据媒体报道,2015年海南儋州高三学生韦智贵在高考前夕因阻止抢劫被砍伤,错过高考,经教育部批准,当地也为其安排单独补考和录取机会。这都体现了教育部门在特殊情境下对“公平”的重新诠释——当个体以生命守护生命,社会理应以制度守护其未来。而山东此举,既遵循了“公平护航”的规则初衷,又以“特事特办”彰显了社会对良善的珍视,实现了规则刚性与人情柔性的平衡。

从急救课到人生课: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

姜昭鹏的冷静施救并非偶然。作为口腔义齿制造专业学生,急救课程是其必修内容,学校更将“人人会急救”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细节,成为职业教育“即学即用”理念的生动注脚。然而,事件的反讽性在于:当急救知识从课堂模型跃入真实生死场景时,不少人仍困于“考试优先”的思维定式。姜昭鹏的抉择,恰恰验证了教育的真谛——知识若不能转化为对生命的担当,便只是纸面的符号。

马厩失火,孔子以“伤人乎?不问马”传递人本哲学,而山东此次补考决策,亦是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躬身实践。这场“急救课”也给整个社会上了一堂“人生课”,在这场生死救援中,教育也终于回归到“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

这场生命接力的圆满结局,是多方共筑的结果:司机王涛在交警“可闯红灯”的保障下疾驰送医;学校积极沟通争取补考机会;网友以“人生大考满分”的赞誉形成道德声援。这些行动共同勾勒出一个向上向善的社会图景——当个体选择守护生命,社会便以合力守护其前程。

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曾剑指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痼疾,从根本上“正三观”,着重突出“人”的意义和价值。而山东的补考决策,恰是对“破立并举”的鲜活注解。它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教育的终极答案,不在考场的分数榜上,而在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托举中。

重启考场,更要重启教育的价值坐标

姜昭鹏的补考,不仅是一次考试的重启,更是一场社会价值的校准。当考场规则、制度为人性让渡空间,当急救技能从课本走向现实,当“生命至上”成为无需犹豫的本能,教育的闭环才真正完成。被救同学苏醒后的那句牵挂,恰似这场生命叙事中最温暖的注脚——它证明了善意的传递从不会因考试中断,人性的光辉终将在双向奔赴中生生不息。这场考场之外“生命考场”上的满分答卷,属于姜昭鹏,属于所有为善举护航的力量,更属于一个懂得用温度丈量文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