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医生苦劝:天热宁可喝凉水,也别做4事

发布时间:2025-06-21 08:15  浏览量:6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妈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怎么天气一热,突然就住进了ICU?”这是某位家属在抢救室外说出的话。

不少糖尿病患者确实在气温升高以后,病情出现突变,有的甚至在几天之内就失去生命体征,事情来的太快,让人一时反应不过来。

但真要追溯原因,往往藏在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选择里,尤其是天热时一些以为没事的小动作。

有些人对糖尿病的认知,还停留在“饮食清淡、不吃甜”这类模糊的标准上,他们以为控糖就是少吃一口饭,或者戒几次甜点。

但真正的风险,不是那几口糖,而是身体面对外界变化时,是否还扛得住,而这个“变化”的典型代表,就是高温天气。

一到热天,糖尿病人的代谢状态就开始波动,水分丢失、血糖波动、胰岛素吸收异常,这些连锁反应叠加在一起,很容易让原本稳定的病情瞬间崩盘。

很多人一热就想来点冰饮,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冰饮里头加了什么,不少饮料打着“无糖”旗号,实际上含有果糖、麦芽糖、人工甜味剂等

即使是真糖,也常常被隐藏在“冰镇果茶”“冷泡蜂蜜柠檬”等标签下,一大杯喝下去,血糖波动剧烈,对正常人都可能造成短暂影响,更别说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的代谢是被破坏过的,尤其是葡萄糖耐受性差、胰岛素敏感度低,再加上胰岛β细胞功能逐年下降,这个时候突然摄入大量糖分,身体来不及处理,血糖迅速拉高。

如果是1型病人,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如果是2型病人,极易引发高渗状态,严重时会导致意识障碍、脱水、电解质紊乱。

关键是,很多人喝完饮料根本不监测血糖,以为自己“只是口渴了喝点水”,却不知道这水里藏着的是另一种隐患。

除了喝的,还有动的,高温时段出门活动,是很多人想当然的锻炼习惯,有人觉得太阳大的时候“出汗多、代谢快”,这样血糖下降也快。

听起来像是有道理,但这个逻辑完全错了,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脱水,高温时运动会使体液大量流失,加剧血液浓缩,血糖更容易升高,而不是下降。

而且在极热环境中,人体核心温度升高,交感神经系统活跃,血压、心率都容易上升,加上糖尿病人常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病,这种环境等于是把一切不稳定因素都拉到最高值。

哪怕只是快走几分钟,也可能触发心梗、脑梗或心律失常,尤其是一些人在饭前或饭后不久就锻炼,这样一来,血糖一低一高交替波动,极易诱发低血糖昏迷。

还有一种极常见但更隐蔽的行为,就是等口渴了才喝水,正常人尚且不该等到口渴才补水,糖尿病人更不能这样,血糖高时,身体会通过肾脏排糖,带走大量水分,同时影响电解质平衡。

这时候若水摄入不足,就会加重高渗性状态,增加肾负担,诱发急性肾损伤,很多人觉得“没口渴就不用喝水”,这在糖尿病人身上是个非常危险的观念。

而更严重的是,糖尿病人往往因为热天体感差,不愿吃饭,血糖波动大,就擅自把药量减半或者停药。

尤其是一些打胰岛素的病人,觉得“今天吃得少,不打应该也没事”,殊不知胰岛素不是只为了处理吃进去的糖,它还牵涉到基础代谢、脂肪分解、蛋白质合成等多个系统。

一旦突然停药,身体会迅速进入应激状态,轻则血糖失控,重则出现酸中毒、意识模糊,甚至休克。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并不是完全停药,而是“自作主张”换药、减量、错时间,他们不和医生沟通,只凭经验操作,甚至看到血糖高了才临时补药,血糖低了就赶紧加餐。

看起来是在控制,其实全是补救,这种补救式的用药方式,对胰岛功能是个持续性的打击,最后会让药物越来越无效。

糖尿病并不只是血糖问题,它是全身代谢的系统病,它影响心血管、肾、眼、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夏天是这种病最容易恶化的阶段,因为温度一升高,体内各种代谢和应激反应都会增强。

而糖尿病人的身体调节能力是缺陷状态的,不具备快速适应的能力,如果外界再一刺激、内在再一失衡,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多器官功能崩溃。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面对糖尿病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他们以为只要不明显不适就代表稳定,他们会说“我这糖已经十年了,没啥事”。

但正是这些没事的十年,才可能把并发症推向高峰,一些病人猝死时,并不是因为哪一天突然犯病,而是日积月累的错误生活方式最终把身体推到了临界点。

很多糖尿病人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复杂难解,而是小事积累,不该喝的饮料喝了,不该晒的太阳晒了,不该动的时候非要动,不该改药的时候擅自动了手,这些看似琐碎,实则是压垮系统的一根根稻草。

不是血糖把人拖走的,是人自己在高温季节里给了它一把加速的火。

真正懂得活下去的糖尿病人,是不是应该把“稳”放在所有选择之前?

是的,“稳”才是真正的底气,不贪凉、不逞能、不凭感觉擅自调药,每一步都留余地,不图一时舒坦,而是为身体留住缓冲空间,才能让糖尿病真的活得长,也活得安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赵荣瑶.糖尿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循证护理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