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习胖东来”,县域医院会变得不一样吗?

发布时间:2025-08-05 09:07  浏览量:1

我们能否从胖东来的帮扶经验中学到一些“不那么医院化”的启示?毕竟改善一个系统不一定只靠医疗逻辑,“人本逻辑”同样重要。

撰文丨宁毅

最近听到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一家地方超市在引入胖东来团队的帮扶之后,悄然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杂乱无章,有了一些爆款、爆卖品,服务员面带笑容,顾客愿意多逛几分钟,甚至有些员工下班后还愿意带家人来买菜。这不是一场资金注入的并购,也不是一套从上到下的管控体系,而是一次“知无不言”的支持:从选品到陈列,从动线到制度,从环境到情绪,从“怎么卖”到“愿不愿意留下”。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一个联想:如果不是帮扶超市,而是帮扶一家乡镇医院呢?不是“让胖东来来办医院”,而是县域医院在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能不能像胖东来那样,真正“帮”到点子上?

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比喻。医共体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深化推进,县医院作为龙头单位,需要向下输送资源、输送人才、输送能力。但这些年实践下来,很多地方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机制在了,制度在了,设备也下去了,可是人心没跟上,信任没跟上”。

于是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胖东来的帮扶经验中学到一些“不那么医院化”的启示?毕竟,改善一个系统,不一定只靠医疗逻辑,也许也可以靠“人本逻辑”。

什么时候坐下来一起问一问:

你在这儿过得好吗?

在医共体改革的既定路径里,“人”是最直接的连接方式。县医院选派骨干医生支援乡镇,甚至长期驻点,有了“共管”的形式。但不少基层医生反馈:派来了人,却好像更像是“检查组”;来了主任,但平常忙于各种会议和考核,门诊里见不到,培训会上讲的内容基层用不上。

很多时候,帮扶行动,像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在建立关系。

而胖东来做兄弟单位帮扶时,有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不是“管你”,是“陪你”。不是改你整个系统,而是先坐下聊聊:你为什么现在这样?你想怎么变?你卡在哪儿?你想先解决哪件事?

也许县域医院在帮扶乡镇时也可以把“管理计划”稍微往后放,把“真实交流”往前提。不是先问数据,而是先问生活。不是先教流程,而是先听烦恼。不是开完会就走,而是哪怕坐下来一起吃顿饭,看看休息室有没有空调,饮水机是不是能用,厕所是不是干净。这些细节,也许才是真正撬动“愿意改变”的第一步。

帮扶,不只是“带技术”,

也是“传信心”

我们总以为基层卫生机构“落后”,差在技术。确实,CT机器、专科能力、慢病管理经验都需要支持。但在下沉过程中,有一种“情绪差距”常被忽略:县医院医生觉得“我来是帮你”,而乡镇卫生院则容易觉得“我是被管的”。这种不对等的情绪,往往比设备差距更难解决。

而胖东来的方式恰恰是一种“并肩式”的激励。它不是高高在上地评价“你不行”,而是反复说“你可以更好”。他们更喜欢说:“我们来是为了让你找到自己的节奏,不是为了把你变成我们。”

对于医共体来说,这其实就是“传信心”。在帮扶中,县医院要讲出“你也可以成为老百姓信赖的第一站”,而不是“你先别想太多,做好转诊就行”。要去说“你有你的人情网络、有你的慢病管理优势”,而不是单方面输入“专家巡诊才是解决方案”。

帮扶的真正效果不是县医院派多少人、下沉了多少科,而是乡镇医生是不是有底气说:“我们能做事,而且能做得不错。”

环境,是最容易被忽略、

但最有温度的帮扶内容

很多人评价胖东来,说它“温暖”,而这种温暖,不是某一个制度,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超市里有座椅,有婴儿车,有员工读书角,有员工餐厅,连休息区的绿植都是自己精心挑选的。

医疗机构当然不等同超市,但环境的舒适、友好与否,同样影响着“是否愿意留下”。

很多乡镇卫生院的环境并不理想。医生的休息室常年堆满纸箱、废旧设备;办公室在走廊尽头、窗子关不上;宿舍是几人合住的空房间,冬冷夏热;洗手间设施老旧甚至无独立卫生间;饮水设备坏了好几天无人问津。

这些事在许多医院管理者眼里,也许是“小事”,可对一位被派驻、驻点、轮转的医生来说,却是实打实的“生活”。长此以往,情绪累积,抵触情绪也随之而来。

所以真正有温度的帮扶,可能不是一台新设备,而是问一句:“你休息得好吗?”“晚上回宿舍冷不冷?”“吃饭有没有地方?”。

县医院在下派人力时,也可以在这些地方做“点状改进”:帮乡镇卫生院布置一间干净的值班室,修一个热水器,装一台空调,或者送一批新的饮水设备。这些投资不多,但能换来医务人员的“在意感”和“归属感”。

制度不难建,

难的是制度里有没有“人情”

说到底,医共体改革强调的是“制度化”。但任何制度如果脱离人情,都会变成“格式化”的动作。比如很多地方做了“统一绩效管理”,但绩效分配的结果,却让基层医生更失落;比如“统一药品配送”,最后某些常用药反而“在名册里却在库房外”;比如“分级诊疗”流程畅通了,但患者上转容易,下转还是“没人敢接”。

而在这些问题中其实需要的不是再开一个会议,而是一次真正的体察:制度有没有照顾到“人”的位置?有没有理解“基线”的不同?有没有给基层更多的弹性?

像胖东来在给兄弟单位做帮扶时一直强调一个原则:不要照搬我们的制度,而是看看你们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是让你跟我一样,而是让你成为更好的你。

这是一种从“人”出发的制度逻辑。县医院在帮扶中也可以多点这样的温度:绩效考核不只看数据,也看变化;人事安排不只看资历,也看意愿;制度不是“硬推”,而是“共议”。

真正的担当,是愿意

把自己的“利润”拿出来 帮别人变好

最令人动容的一点是——胖东来愿意拿出自己一线利润、拿出骨干人员,去帮扶并非自家产业链的兄弟单位。他们知道,自己去帮扶一个同行,不会立刻带来收益,甚至可能意味着成本、压力与外界非议。但他们依然做了,因为“谁说帮别人不是在成就自己?”

这恰恰也是县域医院在医共体中的应有姿态。你是龙头,不是为了拥有更多“资源控制权”,而是要主动担起更多“责任落地权”。不是因为上级要求你对口帮扶,而是你自己愿意腾出人、钱、时间,去让整个县域的医疗更平衡、更人性、更有信任。

换句话说: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愿意投入情感。

不久前听一位县医院院长讲,他们把医共体考核经费中的一部分专门设立“基层激励基金”,不看门急诊、不看回转率,就看“服务好不好”,由患者投票选出。很多基层医生因为这件事,第一次感觉“我们也被看见了”。

这就是“愿意拿出利润”的真实体现。这种热爱不是对工作的沉迷,而是对人的在意;不是对业务的执着,而是对生活的热望。

在县域,一些改革把系统架得越来越高,数据越来越全,流程越来越精细。但若问一个乡镇的医生,他可能只说:“别管那么多,我就想病人愿意来,我晚上不加班。”

如果哪一天我们也能像胖东来那样,帮扶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把服务、空间、尊重、信心和愿意放进来;如果我们能像它那样,不是指点,而是“我陪你”;如果我们愿意像它那样,把自己的“红利”投到“兄弟”那里去——那时候,我们的医共体,也许才真的成了“共同体”。

由“医学界”主办的

第七届“基医会”将于

今年9月12-13日在江苏南京举办

本次大会将设置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创新发展案例展

(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20+县域医共体创新实践案例,并邀请龙头县域医院管理者来到现场分享经验)

我们诚邀您参加本届“基医会”

与2000+县域和基层同道一起

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在金陵古都奏响“基”医最强音!

更多精彩报道

报名基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