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调房步入高温户外,小心“冷中暑”!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度
发布时间:2025-07-07 18:43 浏览量:4
炎炎夏日,有些人刚从凉爽的空调房走出来,只不过几分钟路程,就突然感觉头晕、心慌、出汗不止,甚至恶心呕吐。
这不是普通的中暑,而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冷中暑”。
“冷中暑”并非矛盾名词,它真实存在,而且每年夏天都在高频率地发生。
尤其是在南方城市,外面三十五六度,屋里空调开到二十度出头,室内外温差动辄十来度,身体适应不过来,就容易出问题。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夏天不是只有热伤害,过度的降温同样危险。环境温度剧烈变化,会打乱人体的温控机制。原本高温状态下,血管扩张、出汗散热;突然进入冷气环境,血管骤然收缩,大脑和心脏的供血供氧易受影响。
反过来,从冷气房直接走进高温环境,身体来不及调整,体温迅速飙升,中暑风险直线攀升。
在广州,一位退休教师,早上在家看电视时把空调开到22度,午饭后出门买菜,刚走到小区门口,就觉得浑身发软、头晕恶心,被邻居扶回了家。
社区医生表示,虽然她并未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但因为空调温度过低,导致身体调节机制紊乱,属于典型的“冷中暑”。
这类病例并不少见,尤其在高温预警频发的7月、8月。长时间处于低温空调环境的人,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汗腺功能也被抑制,一旦暴露在高温中,身体无法及时散热,极易积聚内热,引发中暑症状。
年轻人可能只是觉得头晕冒汗,但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情况就复杂得多了。血压波动、心率失控,甚至诱发心梗、脑梗的几率都会增加。
很多人以为自己“抗热能力下降”,其实是身体调节功能被过度冷气干扰了。
有些商场、地铁、办公室,为了追求“凉爽舒适”,空调温度设得过低,无形中也增加了人们中暑的风险。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在乘坐公交或地铁后,刚下车走出站口,外面热浪扑面,瞬间出汗不止、头晕眼花,往往误以为是“血糖低”或“天气太热”,其实背后的诱因正是冷热骤变。
人体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系统,但它需要时间来适应温度变化。如果不给它这个缓冲的机会,就像一辆急刹车的汽车,容易“出问题”。而很多人恰恰忽略了这个“缓冲期”。
一些家庭为了节能,把空调设得很低,省电是好事,但要注意方式。医学专家普遍建议,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7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
过大的温差,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长此以往,免疫力也会被影响。
除了温差,湿度也不能忽视。空调环境往往干燥,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容易受到刺激,抵抗力下降。而外面高温高湿的空气中,细菌、病毒繁衍迅速,两个极端切换,对身体是一种双重打击。
生活中常见的“冷中暑”诱因,还包括湿毛巾敷额头、直接对着空调口吹风、出汗后立刻冲冷水澡等行为。这些看似“清凉”的方式,其实都可能打乱身体的温度调节系统,增加中暑风险。
尤其是中老年人、儿童和孕妇这些身体调节能力较差的人群,更应格外注意。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影响?一方面,是因为随年龄增长,体温调节中枢的反应速度减慢,出汗功能也逐渐退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老年人本身有慢性病,血管弹性差、心脏功能下降,哪怕是轻微的应激刺激,都可能带来不良反应。
很多人误以为,穿得少、喝得多,就能预防中暑。但科学使用空调、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免温差过大,才是更有效的方式。尤其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高温最强,应尽量减少外出。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比如在出门前10分钟,先把空调调高2~3度,让身体逐渐适应;或者在出门时,披上一件薄外套,给身体一个“过渡层”;又比如在回家后先在门口稍作停留,等身体温度稍降,再进入空调房。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饮食。夏天大量出汗,体内电解质流失,需要及时补充。不光是水,还要补钾、补盐。老年人可以适量喝点淡盐水,或摄入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西瓜、黄豆等,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温度调节能力。
运动也不能少。适度锻炼可以提升
体温调节功能,但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室内锻炼时,空调温度也不要设得太低,控制在26到28度为宜。
应对“冷中暑”,不是完全不用空调,而是要科学使用空调。空调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合理的使用方式。尤其在气温飙升、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对温度的敏感性更需引起重视。
每年夏天,新闻中总会出现某地有人因中暑送医的消息。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暴晒太久,而是忽略了温差带来的“隐形伤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焱,朱静波.高温环境下中暑的防治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02):154-157.
[2]许晓东,黄丽华.空调使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23,39(04):78-82.
[3]周丽娟,陈志伟.夏季老年人中暑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03):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