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分析600名热射病患者,揭示易中招的7类人群,你在其中吗?
发布时间:2025-07-08 18:18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年一到酷暑,医院里的“热射病”病人就像开了闸的水一样涌进来。
我们团队整理了近600例真实热射病病例,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这些重症患者,有7个惊人相似的特点!很多人以为自己身体好、年纪轻,不会中招,但现实却狠狠打脸。
热射病不是“中暑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致死率超过50%的急危重症,一旦发作,救命的窗口期只有短短几十分钟。很多患者在发病前一小时,还能正常说话,甚至走路,结果突然昏迷、器官衰竭。
为什么有的人顶着太阳跑步没事,有的人只是晒一会儿太阳就命悬一线?我们从这600个案例中,终于提炼出7大高危特征,每一个都值得警惕。
你可能没想到,“胖”竟然是热射病的核心风险因子之一。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超过28的人群,出现热射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近3倍。脂肪就像厚棉被,严重阻碍了体温散热,尤其在高湿环境中,很容易让身体“闷炸”。
老年人群体在这600例中占了近四成。很多老人平时怕冷、舍不得开空调,或者因为神经反应减弱,感知不到“热”,等到发现中暑时,往往已经晚了。65岁以上人群是热射病的重灾区,尤其是患有慢病的老人,更要警觉。
第三类高危人群,是那些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这类人的自主体温调节能力差,出汗和血液循环功能减弱,热量排不出去,身体就像被“关在蒸笼里”,极易重症化。
第四类人群让我们非常意外:那些常年服用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的人。这类药物会影响体温中枢或出汗机制,导致身体“感知不到热”,也“散不出热”。特别是夏天还在调整药物剂量的人群,更需要医生指导。
第五类是在高温下劳动或运动的人,比如建筑工人、送外卖的、搬运工、跑步爱好者等。很多中青年患者就是因为“硬扛”、不喝水、穿不透气的衣服,导致体温飙升,结果猝倒在路边,送医时已是多器官衰竭。
第六类是喝酒后暴晒的人。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速脱水,同时让人体温感知迟钝,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中暑,而且醉酒状态下难以自救,风险更高。
第七类是长期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的人。这类人本身免疫力差、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对环境变化反应慢。一旦在酷暑下暴露,身体“反应不过来”,热量堆积,风险倍增。
我们分析的600例热射病患者中,超过九成符合上述至少一项特征,而符合3项及以上的人,出现重症或死亡的概率显著升高。
很多人以为“出汗多”才是中暑,其实热射病的典型症状是“无汗高热”。病人体温常常飙到40度以上,但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与普通中暑完全不同。
热射病的器官损伤是“成串”发生的。最先受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志不清、癫痫样抽搐;紧接着是肾功能、肝功能、心肌等,一旦进入“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
但热射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知道哪些人容易中招,在高温天采取一点点预防措施,很多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胖人应尽量避免在中午外出运动,选择早晚凉爽时段,穿轻薄透气衣物,及时补水。老人家要“舍得开空调”,哪怕定时开一会儿,也能大大降低风险。
对于有慢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在高温天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那些需要在高温下工作的朋友,一定要每30分钟补水一次,穿透气的衣服,戴帽子、湿毛巾降温。
我们还发现一个细节:几乎所有重症患者,在发病前都有“预警信号”,比如头晕、乏力、恶心、步态不稳、意识模糊。这时候如果能立即降温、休息、补水,是可以避免进展为热射病的。
但很多人误以为是“没睡好”或“低血糖”,硬撑着继续工作或锻炼,结果错过了黄金抢救时机。
有一名中年患者,平时爱锻炼,那天中午在太阳底下跑了5公里,回家后开始头晕、恶心、发烧,家人以为是感冒给他吃了解热药,结果2小时后突发抽搐,急救时体温已经41度,最终未能抢救成功。
这样的教训太多,我们必须记住一句话:热射病不是病,是命!它来得快,一旦错过窗口期,再多的抢救也可能无力回天。
在我国多个城市,气温已连续突破40度,湿度又大,这种“桑拿天”是热射病的高发时段。尤其是南方城市,体感温度常常比实际温度高5度以上,更容易“闷热中招”。
值得警惕的是,儿童和婴儿虽然发病率低,但一旦发病,进展更快。他们的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脸通红、烦躁、哭闹不止、体温升高、甚至不出汗,一定要立刻降温并送医。
孕妇也是高风险人群。不仅自身代谢增加、容易中暑,而且一旦体温过高,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建议孕妇在高温时段尽量呆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长时间外出。
热射病的救治关键是“快”:第一时间脱离高温环境,迅速物理降温,及时送医。可以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风扇吹风、冰袋敷额头、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帮助身体散热。
提醒大家牢记这句话:防暑不是怕热,是怕命没了。
只要你符合上面任意一个高危特征,就请对“热射病”提高警惕。这个夏天,我们每个人都该为自己、为家人的健康多留一分心。
参考文献:
1. 王焕章,范丽坤.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5):512-515.
2. 刘强,张磊.高温环境下热射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0,33(2):147-150.
3. 赵晓红,李健.热射病高危人群识别及预防干预策略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2,23(4):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