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要求重病患者必须本人到场才能取款,病人当场死亡
发布时间:2025-05-15 19:58 浏览量:7
玩笑变成了现实!银行这次真的惹了祸。要求重病患者必须本人到场才能取款致病人当场死在了营业大厅,这事在哪里都是犯众怒的,这回株洲农农行田心支行就被千夫所指。
5月14日,有网友发布网络视频称,其姑妈被家人用轮椅抬着来到中国农业银行湖南株洲田心支行取钱,准备用于看病。在办理取钱手续过程中,姑妈不幸去世。
视频信息显示,发布视频者为死者侄女。其姑妈多年疾病缠身,事发之前因偏瘫摔断腿在当地医院住院,5月14日姑妈想去其他医院继续治疗,就安排女儿带着两人的身份证去银行取钱,准备将一笔5万元的定期存款取出用于治疗。但被田心农行告知必须本人到场才行,否则无法办理。在家属明确告知工作人员其母亲重病缠身无法亲自到场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依然坚持必须本人亲自到现场才能办理。
事实上,面对这种特殊情况,银行本可以提供上门办理的服务,但工作人员却始终没有提及,也未主动提供。
最终无奈之下,其表妹和表妹夫只能冒险用轮椅将重病的姑妈推到银行大厅办理业务,取款手续从下午四点一直办理到了五点多银行下班也没有办理好,最后扛不住的病人直接死在了银行大厅里。
此事件在网上发酵引发关注,网友们群情激奋一致指责银行工作人员办事刻板,缺乏服务意识,导致重病患者死在银行,银行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目前涉事银行并未对此事做出回应,情绪激动的家属们聚集在银行门口讨要说法。
一位病榻上的老人被轮椅推入银行,在漫长的手续办理过程中悄然离世。这起发生在湖南株洲的悲剧,不仅撕裂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平静生活,更将银行业服务机制与人性化缺失的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
冰冷的制度枷锁
当存单成为困住生命的铁链,银行规定显露出机械执行的荒谬性。农业银行《个人存款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大额取款需本人办理",这本是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的必要措施。但当客户已提交身份证明、存单凭证,且家属提供充分医学证明时,制度本应展现弹性空间。柜员坚持"见人放款"的执念,折射出银行业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顽疾——宁要形式合规,不要实质正义。
缺失的服务意识
银行业近年来大力推广的"适老化服务承诺"在此次事件中沦为讽刺。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银行机构累计开展上门服务超200万次,但具体到基层网点,服务主动性却参差不齐。当客户明确告知"母亲重病无法出行"时,银行既未启动应急预案,也未提供替代解决方案,反而要求危重病人亲临现场,这种官僚作风彻底背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生命权与财产权的价值排序
事件暴露出更深层的制度伦理困境:当财产安全与生命权发生冲突时,孰轻孰重?《商业银行法》规定"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但当取款自由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时,制度是否应该让渡?从医学角度看,移动危重病人本就存在巨大风险,银行在明知客户健康状况的情况下仍坚持现场办理,实质上是将财产权凌驾于生命权之上。
这起悲剧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沉睡的服务意识。金融服务不应成为冰冷的程序迷宫,而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通道。期待银行业以此为契机,建立特殊客户应急响应机制,在制度刚性中注入人性温度,让每项服务都经得起生命的考量。毕竟,当金融服务失去人性的光辉,再严密的制度也不过是束缚生命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