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分析百名热射病患者,惊讶发现:容易患热射病的人,有7特点

发布时间:2025-07-08 18:54  浏览量:6

连续高温之下,某三甲医院急诊室里,一个小伙子突然倒下,医生一查体温——41.2℃!他不是中暑,而是热射病!

这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急危重症。那么问题来了:谁最容易“中招”?北大的一项研究给出了震惊答案——有这7种特征的人尤其要小心!

炎炎夏日,很多人以为出汗多、头晕就是中暑,喝杯水、吹吹空调就好了。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任指出,热射病并非简单的中暑,而是升级版的“热中风”,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202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对100例热射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超过65%的患者在送医前已出现意识障碍或全身痉挛32%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重症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刊登该项研究结果,引发医学界高度关注。

临床发现:热射病的本质,是人体热量产生远远大于散热能力,导致体温调节系统失控。这就像一辆汽车在高温下狂飙但散热系统失灵,发动机瞬间“烧毁”。

在北大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这100名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境、基础疾病等,发现有七种特点人群,更容易患热射病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铁证如山的数据背后,发出的健康警报。

热射病患者中,超过45%为60岁以上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的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汗腺功能下降,基础疾病多,代谢率较慢。特别是独居老人,家中无空调或不会使用空调,加上饮水量不足,很容易陷入“闷热陷阱”

有一个真实案例:2023年7月,南京一位72岁独居老人,在连续高温中因不舍得开空调中暑送医,入院时体温42℃,已出现昏迷,最终未能抢救成功。家属痛哭悔恨,提醒所有人:防暑,绝不能心存侥幸。

肥胖者体内脂肪层较厚,影响散热,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体内热量像蒸锅一样越积越多,散不出去。北大研究中发现,BMI超过28的患者比例高达38%

医生常打趣说,胖人过夏天,像裹着被子出门。“热量进得去,出不来,怎么不出事?”

这些基础病患者身体调节功能较差,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不足,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汗腺功能受损,出汗减少,热量积聚风险更高。研究显示,有慢病史者占患者总数的62%

医生提醒:“不是老人病多,而是病多的人更容易变成重症热射病患者。”

各地高温预警频频拉响,尤其是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交警等高温作业群体,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且工作强度大,极易引发热射病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例热射病患者,是一名快递小哥,连送快递6小时未喝水,入院时体温40.8℃,肌肉酶指标高达正常值的10倍,已出现横纹肌溶解。

医生比喻说:“就像一台发动机在高温下连续运转,早晚要烧坏。”

很多人夏天怕跑厕所,喝水少;有的人习惯喝冷饮、含糖饮料代替白水。殊不知,缺水等于断了身体的“散热管道”。研究中发现,每日饮水量不足1000ml者,热射病发生率是正常饮水者的3倍以上

医生建议:“夏天不喝水,就等于自己给身体装了个‘高温锅’。”

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健身、跑步、骑行等户外高强度运动,却不注意补水、补盐。

在高温下剧烈运动,体内水分和电解质迅速流失,极易导致热射病。北大数据显示,15%的热射病患者为年轻运动者,部分甚至在运动中倒地昏迷。

特别提醒:“运动虽好,但命更重要,夏天运动要讲究方式、时间和补水。”不要在正午、高温时段运动,是关键。

部分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某些利尿剂、降压药等,可能抑制汗腺分泌或影响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研究中有13%的患者正在服用此类药物。医生表示:服药者务必遵医嘱,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热射病来临前,并非毫无征兆。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已有明显的“报警信号”:

头晕、乏力、恶心、皮肤干热、出汗停止、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立即停止活动、降温、补水,切不可“硬扛”!

医生强调:“热射病不是一下子就来的,而是你忽视了身体的一次次求救。”

为了让更多人拥有一个安全的夏天,权威医生总结了几条非常实用的防暑指南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出行。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气温最高,尽量安排在早晚出门。

持续补水,别等口渴才喝。每天建议饮水2000~2500ml,运动或户外作业者需适当补盐。

穿透气衣物,遮阳防晒不能少。浅色、棉质衣物更适合夏天,佩戴防晒帽、太阳镜。

家中常备降温设备。空调、电扇、喷雾扇、冰袋等,都是夏日“护命神器”。

特殊人群定期关照。社区、家庭应特别关注老人、独居者、儿童等,及时提供帮助和防护

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疲劳。夏天易困倦,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体温调节能力。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有多复杂,而在于它的“隐蔽性”和“致命性”——很多人直到病倒了,还以为只是中暑。

医生们在高温中坚守岗位,日夜抢救患者,只为挽救一条条本可避免的生命。作为公众,更应提升健康意识,做到早识别、早预防、早处理

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惜命,而是平时就懂得爱自己。

正如一句老话说得好:“不怕天热,就怕你不当回事。”

热射病,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只要了解风险因素,掌握科学方法,人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愿每一个人在这个炎炎夏日,都能平安度过,远离高温陷阱,拥有“清凉一夏”!

参考文献

[1]张静,王立新,周立波,等.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救治进展[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4,36(4):289-294.

[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2024年热射病患者临床分析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天气健康提示与防护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