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一次终身相伴!犯病时痛到打滚,超9成中老年人携带这类病菌

发布时间:2025-05-20 10:00  浏览量:8

多数人并不知道,感染一次后终身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并不是只有流感或疱疹那么简单。

真正影响深远、复发率高、隐匿性强的病毒之一,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很多人小时候得过水痘,以为痊愈就没事了,但这个病毒并没有彻底离开,而是藏在神经节里,一旦免疫力下降、身体应激或长期慢病失控,它就可能被重新激活。

激活后的症状极其典型,就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不是皮肤病,是神经病。

病毒在再激活后沿着周围神经蔓延,表现为皮肤一侧成带状分布的红斑、水疱,但真正让人受不了的是疼。

很多中老年人形容那种痛法,不是简单的刺痛,而是像电击、刀割、火烧一样,有人甚至会在夜里疼醒,疼得无法穿衣,不能碰水,坐立难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90%都已感染过VZV病毒,处于潜伏状态。

也就是说,只要免疫系统出现波动,这种病毒随时可能苏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曾跟踪过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在65岁以上人群中为11.5/1000,是45岁以下人群的3倍以上。

而其中超过35%的人在首次发病后,会经历至少一次以上复发。

痛感不是唯一的问题。

更严重的是后遗神经痛。

即使皮疹消退、结痂,病毒造成的神经损伤并不会立刻恢复。

有超过30%的患者会在皮疹消退三个月后依然感到疼痛,且持续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这种痛影响的不只是生活质量,而是睡眠、精神状态、心率血压的连锁变化。

部分患者甚至发展成慢性失眠、焦虑或抑郁状态,长期依赖镇痛药生活。

大多数人对这类病毒的理解停留在“皮肤表面”,但真实过程是病毒在神经轴突内扩散。

医学影像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受累区域的神经束出现轻度水肿、髓鞘破坏甚至神经纤维断裂。

这种损伤不是药物能完全修复的,很多镇痛药只能阻断信号,不能根治源头。

也就是说,一旦形成后遗神经痛,治疗起来难度极高,且效果并不稳定。

那为什么大多数人直到发病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因为潜伏期间没有任何预兆。

VZV病毒进入神经节后处于休眠状态,不复制不扩散。

但一旦发现宿主免疫系统弱了,它就会开始激活。

这种激活过程与睡眠质量、慢性疾病控制情况、精神状态都有关系。

清华大学公卫学院做过一组免疫评估,发现带状疱疹患者在发病前两周内,T细胞活性普遍下降15%以上,其中CD8+细胞功能下降最为明显,说明免疫监视系统下滑是病毒苏醒的关键因素。

除了免疫力,还有一个重要诱因是应激状态。

很多人是在情绪低落、丧失亲人、重大疾病确诊、手术后等阶段突然发病。

心理应激被证实能通过皮质醇通路压制免疫系统,从而让病毒趁虚而入。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数据指出,情绪应激水平较高的人群,其带状疱疹发病风险比常人高出2.3倍。

这种身心交织的机制,让病毒的控制更复杂。

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误以为带状疱疹只是皮肤问题,或者吃点药就能缓解。

还有些中老年人一看到疱疹破皮就涂碘伏、敷中药膏,但忽视了神经系统已经受损。

很多患者直到发病一周后才到医院,错过了抗病毒药物最有效的时间窗。

抗病毒药物如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等,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越晚用疗效越差,神经损伤也越难修复。

也有一部分人误以为疱疹不会复发。

实际上,带状疱疹可以复发,而且复发的位置未必和上次一样。

因为VZV病毒可能藏在多个神经节内,一次激活只是局部控制失败,其他部位仍可能在未来被诱发。

有文献报告指出,带状疱疹复发率在五年内为6%~8%,而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患者的复发率更高。

也就是说,只要基础疾病存在,病毒就可能再次被释放。

更让人警惕的是部分带状疱疹出现在面部或眼部。

这种情况病毒侵犯的是三叉神经或视神经,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视力受损、听力下降,甚至颅内并发症。

有些人起初只是脸颊发麻、耳朵刺痛,以为是中耳炎或神经炎,结果拖了两三天,病毒已经沿着神经入侵眼部或脑膜。

也就是说,这种病毒的杀伤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多轮次攻击。

越往后打越难打,越打越消耗身体本钱。

真正的防线,不是治,而是预防。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带状疱疹是可以接种疫苗预防的。

目前市面上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已经在多个国家推广,中国也已经逐步开放接种。

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接种后3年保护率达到97%以上,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是,这不是治疗,而是提前阻断病毒激活的可能。

但问题来了,很多人不愿意打疫苗。

理由很简单:没发过病、不觉得有必要、怕副作用、嫌贵。

可真等发病了,再贵的药都得吃,再严重的痛都得熬。

这种疾病的逻辑从来不是“生病才管”,而是“没病时要看见”。

还有个被严重低估的点是,老年人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都是带状疱疹的高危群体。

这类人本身免疫功能受控,病毒激活风险成倍增加。

如果没有定期筛查免疫状态或早期防御机制,一旦发病不仅恢复慢,还可能引发更严重并发症。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玉,周远涛,肖洋,等.病原体识别受体在嗜神经病毒感染中的双重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