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39℃高温天,她中暑身亡!女子体温飙至40℃,热也会要命!

发布时间:2025-07-09 00:44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每天太阳一出来,地面像被铁板烤着,手机里跳出的气温数字动不动就是38℃、39℃,甚至40℃。

人们依旧出门买菜、遛弯、打太极,觉得“热归热,不就多喝水、多扇扇子嘛”。可就在广东,39℃的高温天,一位年过五旬的女子,只是在户外走了一段路,竟然中暑身亡,送医时体温飙到了40℃,全身抽搐、意识模糊——夏天的“热”,真能要命?

很多人不以为意,觉得中暑不过是出点汗、头晕、口渴。

真正的重度中暑,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不是一个慢慢拖垮人的病,而是像雷劈一样突然袭击,把人一下子打倒。

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发作,抢救窗口期短到“分秒之间”。

那位广东女子,就是典型的“热射病”患者。不是在烈日下暴晒几个小时,也不是在健身房拼命运动,而是在一个普通的下午,去菜市场买菜,回家路上突然头晕,走到楼梯口就倒下了。

邻居发现时她已经意识模糊,浑身烫得像刚出锅的包子。

医生说她送来时体温已经超过40℃,而且伴有意识障碍、肌肉抽搐、皮肤发红干燥。这些症状,已经不是普通中暑,而是发展成了热射病

这种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一旦延误治疗,致死率高达50%以上。

很多人对“热射病”没概念,觉得离自己很远。它是中暑的“终极形态”。

中暑其实分为三个阶段:轻度的是先兆中暑,比如出汗多、头晕、犯困;再严重一点就是轻症中暑,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跳加快;再往下走一步,就是热射病了。

热射病是啥?简单说,就是体温调节系统崩了。人在高温下,身体本来靠出汗把热量带走,但如果环境太热、湿度太大,汗液蒸发不出去,身体像锅里煮的水一样越烧越热。

等体温飙到40℃以上,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就开始“罢工”

而这类情况,偏偏最容易落到老年人头上。很多老年人本来就不怎么爱出汗,皮肤的散热机制退化了,加上有的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身体调节能力差。

一旦中暑,反应也慢,往往一开始没当回事,等送医时已经晚了。

现实中,还有不少老年人喜欢在清晨或傍晚出去“活动活动”,却忽略了夏季高温的“余热”其实很强

尤其是南方城市,即使太阳落山,地面和空气仍旧像闷锅一样,湿度又高,身体根本无法有效降温。

有时候,甚至人在家也可能中暑。特别是一些老人怕空调“吹得骨头疼”,硬扛着不开空调、不用电风扇,窗户也不怎么开。

结果屋里温度比外面还高,一坐就是一下午,坐着坐着就中暑了,等家人发现,老人已经虚脱地躺在沙发上。

热射病最早期的表现其实很“隐秘”

不是立刻倒地不起,而是身体开始胡乱发信号。比如突然觉得恶心、头晕,或是整个人像喝醉了一样,话说不清楚、动作发飘。

再晚一点,体温越来越高,意识开始混乱,甚至全身抽搐。

这时候,如果身边人不懂得识别,误以为是“中风”或“低血糖”,耽误了治疗,那就是致命的。

热射病不是靠喝水、吹风就能缓解的,它需要马上降温、送医,甚至在医院里都要用冰毯、冰帽、大量输液来抢救。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抗热能力强”,实则是对高温的危险性缺乏了解。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降低了,哪怕体温已经上来了,自己也感觉不到异常。

有些人甚至觉得“出汗多就是排毒”,结果越出汗越虚,反而更容易中暑。

还有些人有个误区,以为“喝点绿豆汤”“吃点西瓜”就能防中暑。

绿豆汤确实清热解暑,但真到40℃高温天,它顶多算个辅助,最重要的还是环境降温和避免长时间户外暴晒。

不要小看中暑带来的“后遗症”。有研究发现,经历过严重中暑的人,即使抢救过来,也可能留下神经系统损伤、肝肾功能下降、免疫力减弱等问题。

有的老人甚至中暑后半年都没恢复元气,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一样”。

还有一个冷知识:穿错衣服,也可能加速中暑。有些人夏天喜欢穿深色、化纤衣物,结果衣服不透气、吸热强,整个人就像裹在热锅里。

尤其是老年人,穿着长袖长裤去遛弯,结果大汗淋漓,汗又排不出去,身体内部温度就越积越高。

热射病的发生并不一定要在太阳底下。像厨房、车内、密闭阳台、楼道间这些“闷热高温区”,一样危险。

有老人在厨房炒菜炒到一半突然晕倒,也有在没开空调的车里坐着看报纸,结果被发现时已经昏迷。

高温天里,体温超过38.5℃就要警惕,超过39℃必须重视,超过40℃就必须立即送医。别等到人已经意识不清才慌张叫救护车。

很多时候,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半小时。

医生提醒,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是“迅速降温”。比如用冷水擦身体、冷水袋冰敷腋下和大腿根部、用电风扇对着湿毛巾吹风,能迅速带走热量。

如果身边有冰块、冰水,尽可能给身体大面积降温,但前提是不能让病人失温或休克。

对于老年人,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不是靠“硬扛”,而是该开空调就开空调。很多人担心电费,其实比起一场重病甚至住进ICU,电费根本不算什么。

中午12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这段时间尽量别出门,哪怕遛弯也要选早上6点或晚上7点以后。

还有重要一点,别等口渴了才喝水。老年人的口渴反应本身就不敏锐,等感到渴时,身体可能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

平时每小时喝100-150毫升水,少量多次,才是更科学的做法。

如果实在不喜欢开空调,可以搭配电风扇,把窗户打开形成对流,避免房间像蒸笼一样闷着。

穿宽松、浅色、透气的棉麻衣物,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药物也可能是“中暑帮凶”。一些降压药、利尿剂、安眠药,会影响体温调节或让身体水分流失更快。

老年人在高温天用药,最好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说到底,中暑不是“年轻人才怕”的事。对老年人来说,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不是每一次出汗都是健康信号,也不是每一次头晕都能自己缓过来。

高温天里,身体就是一个“高压锅”,一旦压力过大,随时可能爆炸。

广东那位女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例。在过去几年中,每年都有老年人因为中暑送医甚至死亡的新闻,只是很多人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高温,不只是天气预报里的数字,而是一个可能随时夺命的隐患。天气热了,真的别硬撑。该凉快就凉快,该休息就休息。

身体不是铁打的,尤其是年纪上来之后,很多看似小事的“热”,都可能是压倒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别再说“我没事”,那只是因为这次你运气好。

参考文献:
[1]钱荣,李明,王慧芳.热射病的临床特点与救治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12):1475-1479.
[2]王莉,刘杰,赵春阳.高温环境中老年人中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4):930-933.
[3]张建平,陈勇,李清.高温中暑医疗救治的临床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0):80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