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炎热!内分泌科医生:甲状腺患者宁可躲树底下,也别做3事
发布时间:2025-07-10 18:32 浏览量:2
每年七月一到,南方的地面都快能煎鸡蛋了。你刚出门,感觉自己像被塞进了蒸笼,一动不动都出汗,动一下就冒油。
可偏偏,最近门诊里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甲状腺病人,有的心跳飙得跟坐过山车似的,有的浑身乏力、喘不上气,还有的体温低得吓人——大夏天还盖被子!这不是玄幻小说,是我们内分泌科真实的日常。
最让人头疼的是,不少人自己把自己“作”进了病房。热天不躲太阳,硬要锻炼、喝冰饮、熬夜吹空调,美其名曰“养生朋克”,结果病情加重,还不自知。你说说,天都这么热了,甲状腺有问题的人,就不能悠着点?
说句大白话:甲状腺患者,宁可躲树底下乘凉,也别做这3件事。
先别着急往下看,我知道你们想知道是哪3件事。但在揭晓之前,咱先聊一个冷知识,听说过“夏天体重突然下降是福不是祸”这种说法吗?拜托!这在甲亢患者听来,简直像在放烟花。体重骤减+心慌+怕热=警报拉响。
甲状腺,这个小小的蝴蝶形腺体,藏在脖子前面,看似不起眼,却是人体的“新陈代谢发动机”。它一旦“暴走”,代谢速度飙升,身体就像踩了油门不踩刹车,结果就是——人越来越瘦,心跳越来越快,睡眠越来越差。你以为自己是“夏日瘦身达人”,其实是在透支身体。
第一件千万别做的事: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运动。
很多人觉得夏天出汗多,减肥快,尤其是甲亢的年轻人,误以为“汗出得越多,毒排得越干净”。你们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话:“出一身汗,身体就轻松了”?错得离谱!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本身就代谢快、基础体温高、心跳快,这时候再去暴晒、剧烈运动,等于火上浇油。轻则心慌气短,重则中暑晕厥,严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是老年甲状腺患者,心脏耐受力下降,哪能这么折腾?
有一次,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哥,甲亢刚控制没几天,非要在午后两点去跑步,结果跑了五分钟脸就发白,满头大汗,直接在小区草坪上躺平了。送来医院,心率160,血钾低得吓人。你说他图啥?
运动当然重要,但别选在正午太阳最毒的时段,早上六七点或者傍晚七点之后,温度没那么高,空气也好,才是运动的黄金时间。还有,不是非得跑步才叫锻炼,散步、拉伸、做点轻体操,也能动起来。
第二件别干的事:猛灌冰饮、狂吃冷饮。
夏天嘛,谁不馋一口冰可乐?冰西瓜、冰淇淋、冰绿豆汤……简直是续命神器。但对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就是甲减)的人来说,这些冰凉刺激,反而是身体的“绊脚石”。
为啥?因为甲减的人,本身代谢慢、胃肠蠕动差,手脚容易发凉,体温调节能力差。一口冰饮下肚,不仅胃不舒服,还可能诱发腹泻、胃胀、寒热交错,整个人昏昏沉沉。更别说有些人还伴有桥本甲状腺炎,免疫系统已经够乱了,再加点刺激,身体直接“宕机”。
而甲亢的人呢?也不能放肆。虽然身体热、爱出汗,但冰饮喝多了容易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心跳更快、焦虑加重。一激动,还可能诱发甲亢危象,你愿意为了几口冰爽冒这个险吗?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反驳:“那我喝温热的绿豆汤总可以吧?”当然可以!绿豆汤清热解暑、利尿去湿,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记得——温热饮用才是王道。冰镇的?放下它,你还没热熟呢。
第三件不能做的事:熬夜吹空调不盖被。
说到夏天,空调是续命神器,尤其是晚上睡觉那会儿,一开就是一整晚,不设温控、不盖被子,简直“裸奔级”享受。但你知道吗?这是对甲状腺病人最不友好的行为之一。
甲减的人本身怕冷,一吹空调就像进了冷库,第二天起床鼻塞、嗓子痛、浑身发凉,状态差得像被车撞了。而甲亢的人呢?虽然怕热,但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会加剧自律神经紊乱,出现失眠、心跳加快、焦躁不安。你以为越冷越舒服,身体却在悄悄抗议。
还有那种睡觉不盖被子的,第二天起来腰酸背痛,关节僵硬,甚至甲状腺肿块都疼,这不是吓你,是真的门诊看过。
最理想的做法是:空调开到26℃左右,定时或睡眠模式,盖一条薄被,保护肚子和肩膀。别小看这点防护,真能少生病、少发作。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夏天甲状腺患者到底该怎么过得舒服、又不出事?
一句话总结:避暑要比补凉更重要,保温比贪凉更值当,稳比猛更安全。
夏天不是拼谁更“凉快”,而是拼谁更“稳当”。
你可以:
适当降温,但不贪冰;可以运动,但不暴晒;可以吹空调,但要护体。
还有几个小细节,咱顺带说说:
甲状腺患者夏天要特别注意补水,但切记小口多次,避免一次性猛喝。
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硒的食物,比如糙米、坚果、海带。
情绪调节很关键,夏天本就容易烦躁,甲状腺病人更容易炸毛,学会缓一缓,别总上头。
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不要因为觉得“最近还行”就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
别看这些建议稀松平常,真正做起来,能让你的夏天从“苦夏”变“稳夏”。
再提醒一次:
这3件事,甲状腺病人夏天千万别做:暴晒剧烈运动、猛喝冰饮、熬夜吹空调不护体。
不怕你多想,就怕你不当回事。
你可以是个不怕热的人,但不能是个不怕出事的人。
听完这些,你有没有中招?留言说说,你夏天是怎么养生避坑的?
一人说法万人受益,咱评论区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8):633-648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常见慢性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21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