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分析378名热射病患者,有8个共性!别以为防只是多喝水

发布时间:2025-07-10 19:00  浏览量:2

北京协和医院前阵子公布了一项研究,分析了378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数据。看完那份报告,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是:原来我们对热射病的误解,比对高血压还深。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就是中暑严重一点,喝点水、吹吹空调就能缓过来。但真相是,热射病一旦发生,死亡率高得吓人,一半人进了ICU,近三成直接没救回来。这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临床数据。

热射病不是老年人专属,也不是只有工地工人才会得。北京协和这378个病例,有大学生、有跑步锻炼的白领、也有家里没空调的老人。共同点?都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环境里耗过时间。

我见过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骑电动车送外卖,一天干了11个小时,最后倒在电梯里,高热41.5℃,送来急诊时已经神志不清,肝肾功能全崩。家属还以为是“中暑”,直到我们说出“热射病”三个字,他们才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发烧。

北京协和的这项研究,整理出了8个热射病患者的共性。不是给你吓唬用的,而是提醒你,热射病不是只靠“多喝水”就能防住的,它是一场需要全方位警惕的“体温浩劫”。

第一,发病时间集中在7月和8月,尤其是午后到傍晚。这不是巧合,是因为这时候气温高、地面热辐射足、湿度上来了,热量排不出去。人体像个电饭锅,不断升温却没地方散热,内部器官最先遭殃。

第二,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都处于高强度体力活动中。不是健身,是那种持续劳动,比如搬运、久骑、自发性锻炼。热射病不是一瞬间爆发,而是身体在高温下默默积压热量,最后突然崩盘。

第三,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早期症状。什么是早期症状?头晕、乏力、恶心、心跳快、皮肤发红但没出汗。这些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如果你在高温环境下感到这些异常,还硬撑着,热射病就可能在你身上埋下了雷。

第四,核心体温超过40℃是热射病的“门槛”,但不是唯一标准。很多人觉得体温没过40℃就不危险,其实错了。有些人核心体温只有39.5℃,但已经出现意识模糊、抽搐、肝肾功能衰竭。体温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危险的是多器官的内爆。

第五,进入ICU和死亡的患者,大多在送医前延误超过2小时。这意味着,如果你在高温下出现神志改变、持续高热,就不要等退烧药生效了,立刻就医是唯一选择。

第六,超过七成患者有基础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病。这些人本身的“散热系统”就差一点,再加上药物影响(比如β受体阻滞剂会抑制心率上升),更容易在高温下中招。老年人尤其要警惕,别以为在家不开空调就省电,可能省的是命。

第七,很多人服用的药物会增加热射病风险。这点很少人知道。抗精神病药、某些抗抑郁药、利尿剂、抗帕金森病药物、抗胆碱药物等,都会影响体温调节机制。“吃药+高温”是个高危组合。

第八,救治成功的关键不是退烧,而是尽快“物理降温+器官支持”。退烧药对热射病几乎无效,因为这不是感染发热,而是体温调节系统崩溃。用冷水擦身、冰块降温、酒精擦拭、全身冷却毯、甚至透析辅助,才是抢救核心。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病人,四十多岁,健身达人,某天跑完步后觉得有点头晕,还以为是低血糖,喝了点葡萄糖水继续跑。结果半小时后倒地,送来时已经休克。

查体温42℃,肝酶爆表,肾功能衰竭。幸好抢救及时,住了两周ICU才捡回一条命。他醒来第一句话是:“我以为自己很健康,不会得这种病。”

这就是热射病最可怕的地方:它盯上的,不只是虚弱的人,而是“高温下还在坚持的人”。

别再说“多喝水就行”。水当然要喝,但不是万能的。人在极热环境中,汗腺可能已经“宕机”,喝再多水也排不出去,反而可能水中毒、电解质紊乱。很多热射病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脱水,而是“细胞内积热+器官失控”。

现在很多城市动辄40℃,湿度还高。空气像是凝固的,你一呼吸都觉得沉重。这种时候,待在户外超过20分钟,身体的散热机制就开始吃力了。尤其是老人、小孩、慢病患者、服药人群,这四类是高危群体。

有人说“我年轻,不怕热”,那你可能没见过年轻人中暑后直接昏迷的场面。热射病不看年龄,看你在什么场景下暴露了多长时间。

还有个误区:“吹空调会得病”,这是典型的老观念。不开空调才真可能出事。在持续高温下,空调不是奢侈品,是保命工具。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千万别舍不得开空调。哪怕调到28℃,也比不开强太多。

如果你要锻炼,尽量选择早晨或晚上,避开正午高温,室内有空调更安全。别觉得出汗就是排毒,过度出汗只是在消耗你的体液和电解质。热射病不是“热”出来,是“热积+耗竭+失控”的结果。

我常说一句话:“热射病的抢救,是在和时间抢命。”从症状开始,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内耗自己的器官。你不跑医院,它就跑你命。

北京协和的数据震撼,但它背后的警示更重要:我们对高温的轻视,正在变成致命的代价。

热射病不是罕见病,它是气候变化下的“新常态威胁”。每年都有更多人因为它失去生命,只是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名字而已。

别再用“多喝水”当挡箭牌。真正的防范,是避开高温时段、合理安排活动、及时降温、了解风险人群、识别早期信号。

我讲这些,不是为了吓你,而是希望你在下一个热浪来临时,能多一分警觉,少一次送医。命不是热死的,而是被“撑着坚持”的错误决策拖死的。

热射病,别拿命去赌。

参考文献:

[1]张伟,王小林,张炜,等.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策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04):401-405.
[2]李志刚,王玉红.高温环境下常见疾病的防治对策[J].中国防痨杂志,2023,45(06):655-660.
[3]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热射病患者临床救治经验总结[J].临床急诊杂志,2024,25(02):89-9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