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演青年毛泽东,把侯京健、王仁君和刘承林放在一起,立见高低
发布时间:2025-07-09 13:38 浏览量:2
毛泽东的银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各种说法,争议满天飞,真真假假全搅在一起。大众盯着的,是一个“伟人”的标准表演,可这份标准极难、极苛、极少妥协。老一辈观众见过古月、唐国强端坐荧屏,他们的毛泽东很厚重,定型已久,近乎成了伟人的代言。难怪有人说,他们之后,毛主席的表演难再突破。可真是这样吗?现在轮到了青年演员登场,画风却全变了。
最近,关于刘承林、王仁君、侯京健三人争议尤其多。哪个更像毛泽东?谁最能展现青年时代的锋芒、刚烈、迷茫、探索?问题一大堆,但答案谁敢打包票!《鲲鹏击浪》《问苍茫》《觉醒年代》,其实各自有门道,但是观众口味分歧,标准又飘忽,似乎说不清该认可谁。
《鲲鹏击浪》里的刘承林算是新人,细看气质,还有个性。他眼里带点迷茫,动作总慢半拍。毕业那年,毛泽东才二十五六,没那么成熟,也不该有后来的霸气。刘承林的做法,按说没错,他确实让大家相信那是一个普通青年,还不是人民领袖。他甚至有点青涩、拘谨、不知所措,但这一点,观众却有人受不了。哪里有气魄?伟人的轮廓呢?他台词轻了,眼神也软。很多人弹他没演出那个气势。可如果演得太坚毅、狂飙,怎么可能接地气?究竟观众想要什么?刘承林自己大概也迷糊。
但故事没完,刘承林的成长轨迹里其实有他自己的困惑。他本身就不是科班出身,前后也是跑了几年龙套。突然来这么大的角色,压力断不会小。他连发际线也修了,刻意靠拢毛泽东的形象。演戏过程,常常剧组一喊停,他抓着剧本,还神游太虚。问他啥体会,他直说:“紧张!”但试试换个角度,毛泽东那个年纪,不正是满脑子事,不安、失措、对于未来一片懵懂?也许导演、编剧本就不想让他演成“高大全”,只要有点毛泽东自己的动荡、思考足矣。
细节有点意思。刘承林要模仿毛泽东的左撇子写字,练了很久。有人笑话这个没意义,但他自己较劲。后面有人评价他说“形似难,神似更难”。这个“神似”到底指的是什么?只是气场强大?还是思想、内心层次?观众的期望,总是跟演员的能量发生错位。不全赖新人,环境也复杂,制作四平八稳,就怕出错。反正,《鲲鹏击浪》选刘承林,没有想拍一个家喻户晓的偶像,更像是拍一段“寻路”的青春。
说到王仁君,又是截然不同的路子。他明显熟练多了。《问苍茫》是他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演毛泽东,走到片场都自信。有一个桥段,是毛泽东在自修大学门口发表演讲,说话犀利、几乎克制不住自己的激动。那场戏王仁君声音提上去,肢体张开的劲头儿,像极了史料里说的“少年老成”。导演笑称他有一股“沉住气”的力,他也并没否认,就是要外放又收回的东西。
一旁群众演员议论,都说那天拍得久,王仁君一句台词反复琢磨。现场天气也闷热,汗水糊了脸,他非说这才对了。他演的毛泽东,更强调思考——对国家、对民众,有愤怒,但不夸张。观众有人觉得他好,“像!”,有人说“太装了”,反复。其实有一类人邪门地“怀疑一切”,总觉得演员没法拿捏得准。可历史资料毕竟有限,毛泽东的二十几岁,真有一丝波澜不惊的气度吗?谁敢说自信就已经是伟人的主要气场?王仁君演技倒数第一?也过了。
很奇怪一件事。王仁君在《1921》《古田军号》《伟大的转折》里,都试过毛泽东,有点越演越像,又有点越演越怯。久了,自己都说怕惯性,怕观众“认脸不认神”。可是细看他每一部表演,台词音调变了,气息高低也切换,时而阴郁,时而锋利。那场安源煤矿吃饭,他站在矿工群里,确实不怎么抢戏,说白了有那么点“不讨好”,反而被圈内评价演得“腼腆”,这不是矛盾,而恰好是一种人的复杂性。
开口再讲讲侯京健,他站得挺稳,毕竟演了十二次,最熟练。每次一抬头,眉宇间都带点惯性。观众认他,不只是长得像,更在于气质。尤其在《觉醒年代》,他第一次出场拿着《青年杂志》,表情掩不住劲头儿。那天现场下暴雨,道具组跟拍半天,侯京健浑身都湿透,导演要的就是一个冲劲,一个青年时代的急迫感。还有对社会的愤怒——旁边妇女卖孩子,小少爷坐汽车吃面包,这种对比不用台词,全靠神情递进。
说到底,这一代“青年毛泽东”都带点新时代烙印。侯京健的好处,是始终葆有朝气。不光《觉醒年代》,从《秋收起义》到《伟大的转折》,他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琢磨不同性格。别人只记形象,他却死磕精气神。偶尔也有观众质疑,怎么每部戏都这副作派?过于套路。可往深里讲,历史本也是变幻莫测,演员只要不死守套路,反倒新鲜。
三个人,三种“青年毛泽东”,各有短长。比较尴尬的是观众总开评委模式。有人盯着形不形似,有人追捧气场,还有人只服台词。“伟人”到底应该立体温润,还是只攥着理想主义?没人有答案。事实上,毛泽东那几年究竟怎么想,谁清楚?稍微替年轻演员考虑下,谁敢说不矛盾?他们有点紧,有时候也不见得都真沉稳。
网络上流行的数据其实很能说明问题。《问苍茫》豆瓣评分7.4,《觉醒年代》高达9.3。《鲲鹏击浪》首播收视居然干过同档期,播放都有几亿次,网友两极分化,“演技炸裂”“气场太弱”并存。这个年代,观众最难伺候。哪怕饰演者拼了命,对标“伟人”,群众眼里总觉得哪里还差点劲。你说谁再演一次,票房未必能好多少。
这些年,一部部红色剧集频出,毛泽东的多样形象都搬了出来。其实,这样的荧幕呈现正好说明一种社会心理。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伟人”更年轻,更有冲劲,问题也更多元,就像这个时代一样。谁能代表青年毛泽东?也许没人“最像”,本就不该只有一种答案。要像非像,全靠一念之差,你觉得靠谱,隔壁就摇头。
三位演员走路的姿势,呼吸分寸,其实没有模板,也无法用数据界定,粉丝也许天天吵。毛泽东本人那会儿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会被后人这样揣摩、讨论、争议,甚至批评。
所以选哪位?其实没啥所谓。观众想看出精神,看出温度,看出现实处的迷茫和坚定,换谁都难全达标。
兴许下一个青年演员又会推翻前人?到时观众还不是一样,惊呼议论,把个现代荧幕翻个底朝天。
幕后真实也很有趣:现在的青年演员用的是新资料,新研修法,更多的是对人的诠释,而不只是模仿,谈不上绝对对错。
毛泽东的银幕形象,大抵就是这样反复、模糊、变化,也可能再变。有点妙,有点乱,也挺好玩。
说来说去,演青年伟人本就是件难事。好了,也没别的结论,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