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推动老年教育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
发布时间:2025-07-10 21:22 浏览量:2
职业教育应深度融入老年教育,以职继协同破局,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这不仅是满足老年群体需求的关键,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文/《在线学习》主笔 何曼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彦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数字化转型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数字技能学习需求,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天津市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近年来通过职继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了覆盖全区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打造了“从小到老 康养善育”的特色专业链,形成了服务终身学习的“城职经验”。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彦与本刊对话时表示,学院以“职业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职业化”为办学理念,创新职继协同服务老年教育模式,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创新职继协同服务老年教育模式
在线学习:学院在老年教育领域表现突出,请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整体布局和特色优势。
李彦:学院在老年教育领域构建了“一主两翼”的多功能办学格局。“主”即职业教育,这是学院发展的根基;“两翼”分别是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其中社区教育涵盖老年教育、社区早教服务等多个方面。这种布局使学院在服务终身学习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既能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又能依托社区教育网实现教育资源下沉。
在专业设置上,学院建设了适应城区社会事业发展的专业群,形成了“从小到老 康养善育”的特色专业链,包含早期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社区管理与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老年教育指导与服务)、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学习需求,为学院开展老年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同时,学院充分整合内部优质教育资源,注重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中职、高职、成人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互为补充,已成为区域终身学习与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服务中心。
在线学习:您提到了职继协同的概念。请您详细阐述一下对职继协同的理解,以及学院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推动老年教育发展?
李彦:职继协同是学院服务终身学习的核心模式,其本质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非孤立、封闭的个体,而是相互开放、紧密联系的。二者协同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打破封闭格局,实现多元协同。基于协同治理理念,职继协同需要相关利益者多元主体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以达到合作共赢。在办学与教学标准体系方面,学校要协同创新,明确并衔接各类标准,打通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互认通道,释放协同创新育人能量。同时,职继协同要以服务终身学习为目标,借助“互联网+教育”技术优势,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在老年教育领域,学院践行职继协同理念,构建了“双擎带动、四方联动”老年教育指导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擎”即高质量老年教育指导与服务专业和示范性老年大学,“四方联动”涵盖院校、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协会和老年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具体来说,学院从三个层面推进职继协同、区校一体服务老年教育。在资源供给层面,采用“章鱼式”办学和志愿者师资队伍建设的区域老年教育人才社会供给模式。以老年大学为中枢,设立分校和学习点,培养社区老年教育骨干;创办养教结合学习点,打造学习型社区和志愿服务队;开发特色课程,开展精神家园共建活动;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建设“指尖上的老年大学”,让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入社区。
在治理层面,学院构建“区校一体”统筹、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区域老年教育治理模式。成立职继协同的区域型职教集团,借助各方力量整合行政、教育和社会资源,实现集团内部各类教育和培训的分类管理、有序流动。
在服务层面,学院践行积极老龄观,打造“引领式”服务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以专业化数字资源建设推动社区老年教育信息化,拓展学习时空;通过开发特色课程、举办特色活动,提升老年学习者的社会参与能力,增强老年教育课程的功能适应性;以师生社区社会服务活动为引领,增强社区老年教育力量。
在线学习:在老年教育面临老龄化与数字化双重挑战的背景下,学院在实践中采取了哪些创新做法?
李彦: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普及,智能化操作已成为绝大多数生活场景的“标配”,但老年群体在适应数字生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同时,低龄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内容也有了更高要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这些问题,学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其一,建设“指尖上的老年大学”,延展学习时空。通过开展钉钉课堂、腾讯会议等线上授课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指尖上的老年大学”推广浏览量已达15万人次,真正实现了让老年教育“就近、便捷、快乐”。
其二,打造志愿者师资队伍。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吸引并稳定师资队伍。在老年大学学员中招募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素养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并推荐上岗。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可累计转换,用于获取进一步学习的资格或参加外地访学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志愿者工作赋能,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能力。成立由学习点专员、社团团长组成的“微联盟”,按照“专人负责、深入基地、支持服务”的原则,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
其三,建设各街道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其中包括建设VR、AR智能学习体验室,以及E家园终身学习网、E家园城社区微信平台等,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平台。
其四,积极开展养教结合工作。将教育服务延伸到养老院,在社区和养老机构设立养教结合点或老年教育学习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老年大学还积极推进“老少同读”项目,促进代际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建设的“智慧康养”社区居家养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成功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该基地设有“智慧养老”“居家照料”“居家护理”“社区服务”四个虚拟仿真实训分中心,可以模拟失智老年体验、虚拟现实心理治疗辅助干预等场景。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训,既保护了老年人的隐私,又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线学习:目前,学院“职继协同、区校一体服务老年教育”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果。其创新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彦:这一模式的创新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区域老年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老年教育理论。其中,“区校一体统筹、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贴合老龄社会治理现状和老年教育特点,注重培育老年人“共生共建共享”意识,将人的衰老纳入人的发展范畴,完善和创新了老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了老年教育在推进老龄化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为终身教育理念注入新内涵。而“引领式”服务方案,培养了可持续发展的老年师资和志愿服务队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赋权增能,化老龄化压力为社会发展动力。
二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服务优势,创新实践了职继协同区域老年教育人才社会供给模式。“双擎带动、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优质方案;“章鱼式”办学模式推动老年大学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其在社区老年教育规模化、高效化发展上找准方向与方法,进而形成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促进、协同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城职方案”。
三是凸显了学院在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创新区域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区校一体统筹、一核多元共治共享”模式使区域老年教育治理具备协调内生、集约普遍、共享根本的特点。学院通过整合调度行政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利益,规划综合机制,降低教育成本,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彰显“区校一体、职继协同”优势。四层级办学及四方联动机制优化了区域老年教育结构体系,使其层级分明、支撑稳固,成功构建职业教育服务社区的有效机制。
四是针对新时代社区老年教育发展需求,创新推出“引领式”有效服务方案。此方案突出了高职院校在老年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方面的标准、规范与品质。比如,建设老年师资和志愿服务队伍传递积极生活价值理念;开发特色课程、举办特色活动引领健康养老生活方式;师生参与社区教育服务在技术现代化、教育专业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使“专心学习是最好的养老,在学习中享老”成为共识,提高老年人对老年教育质量的满意度。
在线学习:在您看来,未来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学院在老年教育领域有哪些发展规划和重点举措?
李彦:随着60后逐渐步入退休生活,老年教育呈现出崭新的发展趋势。这一代退休老人精力充沛,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且学习热情高涨。未来的老年教育将突破传统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的形式限制,与康养、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康养游等新业态,以满足老年人在文化、健康、社交等方面的多元需求。老年人不仅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还渴望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老年教育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面对当前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的机遇,学院计划在专业与服务转型方面,积极将人工智能融入养老专业建设、老年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为老服务中,推动专业办学和服务的转型升级,提高教育和服务效能。在教育强国建设方面,学院将对标2035年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在现有基础上,精心设计老年教育项目,加强办学内涵建设,助力老年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贡献力量。
在线学习:在推进这些规划过程中,将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您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李彦:在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区域老年教育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可持续性不足。具体表现为区域老年大学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可持续性差;老年大学学员长期留校,导致学位资源紧张;老年大学在设施、师资、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指导。二是区域老年教育行政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明显,管理主体不明确,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位的情况。三是区域老年教育品质有待提高,特色不够鲜明。例如,区域老年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数字化程度不高,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较低。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要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学院将秉持“强化内涵增实力,特色发展创一流”的工作思路,以职继协同为路径,瞄准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扎根社区,服务百姓,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增进老年人福祉不懈努力。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5月刊(总第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