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死亡率极高的热射病!发现热射病患者如何急救,一文讲清
发布时间:2025-07-11 18:31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今年七月,全国多地已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一位60岁的环卫工人,清晨五点出门,九点被发现晕倒在马路边,送医时体温高达42.5℃,最终抢救无效。
医生说,是热射病。很多人不解:只是热一点,怎么可能死?中暑和热射病,不是一个意思吗?喝点水、找个阴凉地休息一下不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
这也不是危言耸听。热射病,死亡率超过50%。不是“虚脱”“中暑”那么简单,而是身体的温控系统彻底崩溃,像被“煮熟”一样开始器官衰竭。中暑只是前戏,热射病才是致命的高潮。
真正危险的,是大众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中暑”,其实高强度户外作业的年轻人也可能因劳力型热射病倒下。
有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能预防,却忽视了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还有人觉得空调风扇就是“冷气病”,一热就躲开,其实反而错失了降温的关键窗口。
热射病的致命,不在高温本身,而在于我们错误的应对方式。
这篇文章,不谈教条,只讲实用。结合西医临床经验与中医调理理念,从机制、表现、应急处理到日常预防,一文讲清热射病怎么救、怎么防、怎么不再犯。
热射病其实并不罕见。罕见的,是及时被识别、被处理。医生常说:“热射病抢的是分秒。”从意识模糊到多器官衰竭,有时候只需要二十分钟。抢救晚了,就真的什么都来不及了。
那我们该怎么做?先弄懂它到底是什么。
热射病,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核心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0℃,而机体的调温能力(出汗、散热)完全失效,导致神经系统紊乱,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这不是简单的发烧,而是全身系统性崩溃。
从西医角度看,热射病分为两类:劳力型和非劳力型。前者多见于年轻人,尤其是军训、跑步、工地作业等剧烈运动后;后者则常见于老龄人群,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中静坐或卧床时发生。
从中医角度看,热射病属“暑热内侵”范畴,多因阳热炽盛、津液耗伤、气机逆乱所致。热邪从外侵入,内热壅盛,若正气不足,津伤不复,便可能导致神昏、脉微、甚至脱厥。
临床表现呢?常见症状包括:体温超过40℃、意识障碍、皮肤干热发红、心率急促、血压下降、呼吸急促。
有的患者尚有肌肉抽搐、呕吐、腹泻等表现。尤其要注意:热射病患者往往不再出汗,皮肤干燥,这与普通中暑出汗多不同。
一旦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该怎么急救?这是重点。
第一时间降温,是唯一有效的自救方式。不是“打点滴”,不是“喝水”,是立即降温。怎么做?
把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外衣,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直接用冷水冲洗,甚至可用冰块敷在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不要犹豫,哪怕是冷水浇头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有人会担心“冷水冲太猛会不会出问题”?在热射病面前,这种顾虑不是优雅,是致命。体温不降,器官就会坏死。
接着,立即拨打120,告知是“热射病”而非“中暑”。这一步很重要。因为急救系统会根据情况优先级处置,“中暑”可能不会被当作急危重症处理,而“热射病”则不同。
千万不要让病人自行走动或喝水。尤其是神志不清时,误吸呛咳可能导致窒息。
如果有条件,测量体温是关键。高于40℃,基本可以确认热射病。但别等体温计确认才开始降温。
再说预防。光靠“少出门、多喝水”是不够的。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很多人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这类人群体温调节功能差,极易中招。
每天应关注气象预警,气温超过35℃就要警惕,尤其是高湿度天气——汗都出不来,人体散热能力几乎为零。
中医调护方面,可适当使用藿香正气水、生脉饮等,调和气机、益气生津。饮食上,多吃绿豆汤、莲子粥、西瓜汁等清热生津之品。
但要注意,西瓜性寒,脾虚者不宜多食,尤其是老年人。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三防”:防热、防脱水、防误诊。
防热: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衣着宜宽松浅色,佩戴遮阳帽等。
防脱水:不仅仅是喝水,更要补充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等。单纯喝白水,可能会稀释血钠,引发低钠症,加剧病情。
防误诊:很多医生在初诊时将热射病误判为癫痫、中风、感染等,延误救治。家属应主动告知患者暴露于高温场所的情况,协助医生判断。
医生在临床中见得太多。每年七八月,急诊科总有几个热射病病人,有的是工地工人,有的是骑电动车送快递的年轻人。
还有些是家中老人,空调舍不得开,门窗紧闭,自己都不知道快要脱水了。他们不是死于高温,而是死于无知和忽视。
别再等“出汗多、觉得热”才说中暑。热射病往往在没来得及出汗时就已开始。关键是看有没有意识模糊、体温异常、皮肤干热等表现。
今年夏天还长,气温还会高。防热射病,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知识。一旦出事,靠的也不是“奇迹”,而是你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对这几件事。
热射病,不是天灾,是可以避免的人祸。
参考文献:
[1]李正中,张晓梅,孙文莉. 高温环境下热射病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策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4):456-460.
[2]王丽华,陈建军. 热射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4,31(3):215-218.
[3]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高温气象灾害白皮书2024[R]. 中国气象局,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