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山西人丨院士康红普:三十年井下躬耕,托起煤矿安全千钧重担
发布时间:2025-07-12 01:42 浏览量:2
前言:汾水淌过三千年,太行巍巍立脊梁;一捧黄土酿乡愁,四海星辰写华章。这片被晋商驼铃叩醒的大地,以陈醋的醇厚浸润赤子肝胆,用刀削面的筋道抻开闯荡天下的胸襟。从实验室破译科技密码的学者,到商海复刻晋商基因的传人;从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到捕捉时代光影的文艺星辰——我们追寻三晋儿女的奋斗坐标,看黄土地孕育的倔强基因,如何在异乡将“走西口”的胆识化作开疆拓土的锋芒。
每个黎明,我们都将见证:表里山河的魂魄,正被他乡月光淬炼得愈发透亮;散落五湖的四海乡愁,终将熬煮成点亮故乡的灯火。
康红普 山西五台人
本科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
(现太原理工大学)
采矿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2025年7月4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会议室里,康红普院士作为党委书记、董事长主持第二季度中层干部例会。面对国际国内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他冷静分析数据,提出“深耕市场一线”“严把项目实施质量关”的应对策略,为下半年发展锚定方向。这位从三晋大地走出的科学家,始终站在行业攻坚的最前沿。
从黄土高原出发:一个“博士矿工”的诞生
康红普的根,深扎在山西五台的土壤中。1965年11月出生于黄土高原的他,骨子里便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坚韧。1985年,他从山西矿业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六年后,更在中国矿业大学拿下采矿工程博士学位。这样的学历背景在当时的煤矿系统堪称“顶配”,然而,康红普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成为矿工们口中的“博士矿工”。
他的选择源于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刚参加工作不久,辽宁某煤矿突发巷道冒顶事故。一名新婚蜜月中的矿工被垮落的岩石夺去生命,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震撼了时年27岁的康红普。“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了解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这使我后来的研究和他们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
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期间,康红普的“矿工本色”依然不改。妻子郭艳回忆,有次参加欧洲煤矿产品展销会返回已是深夜10点,疲惫不堪的康红普仍坚持去实验室查看数据:“我在楼下等了两个多小时……保安都认识他,临走时还开玩笑说‘你走了我就寂寞了’。”
巷道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在河北某煤矿进行国内首次试验时,顶板岩石嘎嘎作响,5小时内沉降达1米。当试验终于成功时,康红普因极度疲劳和紧张晕倒在现场。三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矿区,每年下井超过200天,“脸上的煤灰和矿工们一样多”。
科技创新破岩层:“潞安模式”的革命
世纪之交的中国煤炭工业,巷道支护技术落后导致顶板事故频发。面对这一顽疾,康红普带领团队在潞安矿区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1999年至2001年,他主持完成“潞安矿区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研究”,创造了颠覆行业的“潞安模式”:开发中国第一套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解决地质参数实时获取难题;创新性提出动态信息支护设计法,实现支护方案动态优化;研制新型小孔径树脂注浆联合锚固锚索,提升支护强度;创立井下快速施工工艺,大幅提高效率。
这套组合拳效果惊人:两年半支护2.5万米困难巷道,节约费用4000余万元。曾经事故频发的巷道变成了安全通道,“潞安模式”迅速推广到山西晋城、汾西等全国30多个矿区,被矿工们誉为“巷道守护神”。
康红普的科研脚步从未停歇。他带领团队建立煤矿巷道围岩控制三大技术体系:发明测试方法与仪器,揭示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提出支护应力场理论,开发高强度、高刚度锚杆支护技术;围岩改性技术:创新注浆锚杆与化学注浆材料,攻克破碎围岩加固难题。
这些突破让中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控制”的跨越。他因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30余篇。2015年,50岁的康红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煤炭科技界的标杆。
技术反哺桑梓地:不变的山西情怀
“我是山西人,要为家乡做点实事。”康红普的这句话不仅挂在嘴边,更落在行动中。2016年5月7日,太原理工大学博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这位校友以院士身份回到母校,带来题为“煤炭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的学术报告。
面对400余名师生,他深情回顾:“是山西矿业学院培养了我,让我与煤炭科技结下不解之缘。” 报告中,他从基础测试到技术转化,系统讲解煤矿巷道围岩控制成果,师生们被他“执着奉献、勤于实践”的精神深深感染。
康红普的技术创新最先惠及的是山西煤矿。在“潞安模式”成功后,他立即将技术推广到晋城、汾西等矿区。针对山西煤矿普遍面临的坚硬顶板难题,他开发出定向水力压裂技术,在山西野川煤矿成功应用“泵充钢筋混凝土墙与水平长钻孔水力压裂卸压”技术体系,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
作为山西籍院士,他始终关注家乡煤炭转型。在深部开采、无煤柱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中,山西矿区成为他最重要的试验田和应用示范基地。2023年,他主持完成的《煤矿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体系》系统总结了山西等地沿空留巷、沿空掘巷的技术经验,为煤炭大省实现绿色开采提供科学路径。
从37岁被称为“守护神”到如今花甲之年,康红普脸上的煤灰依然如初。不同的是,当年只能支护潞安一地的技术,如今已覆盖全国30余个矿区;当年新婚矿工的生命之痛,正被一套套创新技术所化解。
这位山西走出的院士,用三十载光阴在煤海深处筑起生命防线。他的科研之路,恰如他形容锚杆支护原理时所言:“以柔韧对抗压力,以深入寻求稳固,最终托起千钧重担”。
康红普院士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与安全支护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扎根矿井一线,以解决矿工生命安全保障的核心痛点为己任。其主导研发的“潞安模式”及巷道围岩控制“三大技术体系”,实现了支护技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控制的颠覆性突破,显著降低了顶板事故率。他发明的系列测试方法、支护理论、高强度材料与施工工艺,在全国30余个矿区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安全与经济效益。作为“矿工院士”,他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卓越的工程实践和始终如一的奉献精神,引领中国煤炭开采安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科技标杆与“巷道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