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长征到了延安以后就安全了呢?
发布时间:2025-07-13 00:33 浏览量:2
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们,在延安这片偏僻的小城里喘了一口气,慢慢站稳了脚跟。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那么多地方都打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到了延安就安全了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光是运气好,更是因为政治、地理、人心、战略和国际局势的合力。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说是全国统一,其实是外强中干。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虽然占着大半个江山,但到了边远地区,控制力就没那么硬了。陕北离南京远,军阀们各有各的算盘,不全听蒋介石的号令。这种政治上的松散,给红军钻空子提供了机会。
延安所在的陕北,当时有张学良和杨虎城两股势力。张学良管着东北军,杨虎城是西北军的头,这两位跟蒋介石的关系都不算铁板一块。红军到了陕北后,领导人跟他们秘密接触,谈成了停火协议,约定一起抗日。特别是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直接把蒋介石扣了,逼着他跟共产党合作。
而且红军一来,跟地方上的革命力量一拍即合,等于有了现成的政治靠山。国民党想动延安,不光要过军阀这关,还得掂量掂量当地的民心。
那个年代,全国打得乱七八糟,红军能找到这么个地方落脚,本身就是个奇迹。陕北的军阀也好,国民党也好,谁也没把延安当成头号目标,这就给了红军宝贵的时间,把队伍拉起来,把根扎下去。
陕北黄土高原,山高沟深,路窄的大部队根本施展不开。国民党要是想打进来,坦克大炮都得卡在半道上。后勤补给更是个大麻烦,粮食运不上来,兵站不稳,打仗就成了空话。
冬天的延安,雪一封山,连个送信的都出不去。夏天黄土漫天飞舞,晒得人头晕眼花,外来的部队水土不服,战斗力直线下降。红军靠着窑洞过日子,这种黄土挖出来的房子,冬暖夏凉,还能躲炮弹。
窑洞还不只是个住的地方,隐蔽性强,红军开会、藏物资,都方便。加上延安偏得不能再偏,离国民党主力部队老远,这种地理优势,把延安变成了一个天然要塞。
陕北的地形还不光是挡住了国民党。红军长征一路上,翻雪山、过草地,到了延安,他们对这种苦环境早就习惯了,反而是国民党兵,到了这儿就蔫了。
红军能站住脚,靠的不光是枪杆子,还有老百姓的心。陕北的群众,那时候苦日子过惯了,地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红军一来,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立马就跟群众打成了一片。
但延安的群众基础也不是一天两天建起来的。刘志丹他们在红军主力到之前,就在这片土地上干革命,种下了种子。红军一来,老乡们觉得自家人回来了,粮食不够,大家省着吃也要给部队送去;国民党探子来了,村里人三缄其口,不漏风声。
共产党还废了高利贷和苛捐杂税,陕北人本来就朴实,认准了红军是为他们说话的,把延安变成了红军的大后方。
而且红军在延安也搞宣传,他们不光分田,还教老乡识字,给穷人看病。这些小事,攒起来就是大能量。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跟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之后把大本营挪到了延安。这一步棋既避开了国民党的大兵压境,又离边区近,方便跟外头联系。
到了延安,红军一边休整,一边搞训练,还弄了个大生产运动。战士们扛着锄头开荒种地,妇女纺纱织布,把粮食和衣服解决了。共产党还办学校、建医院,教书看病两不误。
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全面侵华,蒋介石的注意力全被牵过去了。红军到延安时,日本的威胁已经明摆着,国民党忙着守东北和华北,顾不上陕北。加上苏联给的援助,红军在延安的底气更足了。
苏联那时候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跟我们关系好。他们不光给物资,还给技术支持。红军有了这外援,腰杆子硬了不少。日本侵略让全国乱成一团,可也给延安争取了时间。
共产党在这里搞整风运动,统一了思想,毛泽东还写了好几篇大文章,像《论联合战线》《论持久战》,把革命的路子理得清清楚楚。这些思想跟中国实际一结合,给后面的胜利铺了路。
抗战那几年,延安成了革命的灯塔。全国各地来的知识分子、热血青年,跋山涉水跑到这里,加入队伍。延安不光安全,还成了吸引人才的地方。
红军在延安待了十几年,从1936年到1947年,这地方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心脏。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打响,延安的经验传到了全国各地,华北、华东的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延安的种子早就开花结果了。